跳至主要内容

报告工具:

电邮本页下载整本年报列印本页
 

署长序言

icon
渠务署署长 唐嘉鸿

二十多年来,渠务署的防洪及污水处理设施默默支撑着市民的生活及香港的发展。我非常荣幸与大家分享,2016-17年度,渠务署多项工程都有良好的进展,其中两项别具意义的工程项目—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以及小蚝湾污水处理厂内的全港最大太阳能发电场—亦于年内启用;这两个项目,引证了我们在加强本港防洪能力,以及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决心。然而,回顾2016年极端天气的情况,我和大家同样都真切感受到气候变化为香港带来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不能自满,更要时刻提高警觉,加倍努力做好适应(推展防洪工程)及减缓(发展可再生能源)气候变化的工作。

雨季防洪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评估,2016年可能是全球有纪录以来最温暖的一年,而香港全年降雨量高达3,027毫米,较气候正常值高出约26%。极端天气频繁出现,使我们更需要全面完善防洪设施。我们在过去廿多年消除了超过120个水浸黑点,今年初亦再剔除一个,使现时全港只余下7个水浸黑点。另外,我们现正规划、设计及建造约126亿元的防洪工程,包括施工中的启德河改善工程及深圳河治理第四期工程。

海绵城市

渠务署近年积极将「蓝绿建设」的概念融入各工程项目中。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时,保育周边的生态环境,以及把握机会促进生物多样性及亲水文化。我们亦于多个工程项目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顺应自然、弹性适应,通过渗透、蓄洪、滞洪等自然方式疏导雨水,从而避免进行大规模的渠道工程。其中,容量达60,000立方米、刚于今年初全面启用的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可以说得上是在香港落实「海绵城市」理念的显例;计划中有多项创新元素,包括「智能水闸」、「水资源采集及回用系统」,以及地尽其用的设计等。

新工程合约

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同时亦是「新工程合约」的成功典范,为未来的工务工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宝贵的经验。「新工程合约」讲求互助互信的伙伴关系,着重团队精神和盈亏与共;计划在工程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年完工,更节省了约9,000万的工程费用。工程团队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同时与各持份者紧密连系、衷诚合作,令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在部门内外都获得高度的赞扬。

污水处理

随着本港各区持续发展及人口不断增长,渠务署亦须适时提升辖下设施,应付未来的需求。报告期内,我们开展了新围污水处理厂的第一期改善工程,增加其处理量至每日200,000立方米,同时将污水处理级别提升至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另外,为了使污水收集系统更为可靠,我们亦已开展工程,于东涌至小蚝湾铺设一条长达6.5公里、直径1.2米的加压污水管。我们亦会继续积极探讨搬迁污水处理厂往岩洞的计划,并争取尽快开展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的前期工程。

可再生能源

由于污水处理设施需要24小时运作,渠务署的用电量因而占政府总用电量约10%;就此,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寻找节能减排、转废为能的机会。以沙田污水处理厂为例,我们利用污泥消化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气发电、发热,过去三年为厂房提供接近四成的能源需求,平均每年节省相当于约1,800万度电的能源!另外,于上年底启用的小蚝湾污水处理厂太阳能发电场,更是现时全港最大的太阳能发电设施,每年发电量高达110万度。

展望未来—创新、互动、协作

渠务署会继续以大胆创新的精神,把握设计新设施和改善现有设施的机会,更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期望在十年内将其提供部门总能源需求的比率,由10%逐步增加至15%。我们亦会与持份者紧密协作,在开展各项渠务工程的同时,推展活化水体的计划,以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我能够在这份报告和大家分享渠务工作的成果,全赖部门所有同事一直谨守岗位,竭诚服务市民;作为署长,我对同事的专业态度时刻感到骄傲。我亦在此感谢市民大众一直以来对渠务署的信任和支持。我们会透过开放日、传媒专访等活动,让市民更加了解渠务署的工作;与此同时,我们亦会与学生及年轻人,保持多方面的互动,包括走进学校举办讲座、邀请学校参观渠务设施,以及协办青少年工作影子计划等,加强与学生及年轻人的交流沟通,携手缔造更宜居的香港!


唐嘉鸿

渠务署署长
唐嘉鸿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