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報告工具:

電郵本頁下載整本年報列印本頁
 

署長序言

icon
渠務署署長 唐嘉鴻

二十多年來,渠務署的防洪及污水處理設施默默支撐著市民的生活及香港的發展。我非常榮幸與大家分享,2016-17年度,渠務署多項工程都有良好的進展,其中兩項別具意義的工程項目—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以及小蠔灣污水處理廠內的全港最大太陽能發電場—亦於年內啟用;這兩個項目,引證了我們在加強本港防洪能力,以及發展可再生能源的決心。然而,回顧2016年極端天氣的情況,我和大家同樣都真切感受到氣候變化為香港帶來的嚴峻挑戰。因此,我們不能自滿,更要時刻提高警覺,加倍努力做好適應(推展防洪工程)及減緩(發展可再生能源)氣候變化的工作。

雨季防洪

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的評估,2016年可能是全球有紀錄以來最溫暖的一年,而香港全年降雨量高達3,027毫米,較氣候正常值高出約26%。極端天氣頻繁出現,使我們更需要全面完善防洪設施。我們在過去廿多年消除了超過120個水浸黑點,今年初亦再剔除一個,使現時全港只餘下7個水浸黑點。另外,我們現正規劃、設計及建造約126億元的防洪工程,包括施工中的啟德河改善工程及深圳河治理第四期工程。

海綿城市

渠務署近年積極將「藍綠建設」的概念融入各工程項目中。在提高防洪能力的同時,保育周邊的生態環境,以及把握機會促進生物多樣性及親水文化。我們亦於多個工程項目引入「海綿城市」的理念—順應自然、彈性適應,通過滲透、蓄洪、滯洪等自然方式疏導雨水,從而避免進行大規模的渠道工程。其中,容量達60,000立方米、剛於今年初全面啟用的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可以說得上是在香港落實「海綿城市」理念的顯例;計劃中有多項創新元素,包括「智能水閘」、「水資源採集及回用系統」,以及地盡其用的設計等。

新工程合約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同時亦是「新工程合約」的成功典範,為未來的工務工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寶貴的經驗。「新工程合約」講求互助互信的伙伴關係,著重團隊精神和盈虧與共;計劃在工程團隊的共同努力下,不但比原定時間提前一年完工,更節省了約9,000萬的工程費用。工程團隊勇於承擔、敢於創新,同時與各持份者緊密連繫、衷誠合作,令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在部門內外都獲得高度的讚揚。

污水處理

隨著本港各區持續發展及人口不斷增長,渠務署亦須適時提升轄下設施,應付未來的需求。報告期內,我們開展了新圍污水處理廠的第一期改善工程,增加其處理量至每日200,000立方米,同時將污水處理級別提升至化學強化一級處理。另外,為了使污水收集系統更為可靠,我們亦已開展工程,於東涌至小蠔灣鋪設一條長達6.5公里、直徑1.2米的加壓污水管。我們亦會繼續積極探討搬遷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的計劃,並爭取盡快開展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的前期工程。

可再生能源

由於污水處理設施需要24小時運作,渠務署的用電量因而佔政府總用電量約10%;就此,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尋找節能減排、轉廢為能的機會。以沙田污水處理廠為例,我們利用污泥消化過程中產生的生物氣發電、發熱,過去三年為廠房提供接近四成的能源需求,平均每年節省相當於約1,800萬度電的能源!另外,於上年底啟用的小蠔灣污水處理廠太陽能發電場,更是現時全港最大的太陽能發電設施,每年發電量高達110萬度。

展望未來—創新、互動、協作

渠務署會繼續以大膽創新的精神,把握設計新設施和改善現有設施的機會,更廣泛應用可再生能源,期望在十年內將其提供部門總能源需求的比率,由10%逐步增加至15%。我們亦會與持份者緊密協作,在開展各項渠務工程的同時,推展活化水體的計劃,以及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挑戰。

我能夠在這份報告和大家分享渠務工作的成果,全賴部門所有同事一直謹守崗位,竭誠服務市民;作為署長,我對同事的專業態度時刻感到驕傲。我亦在此感謝市民大眾一直以來對渠務署的信任和支持。我們會透過開放日、傳媒專訪等活動,讓市民更加了解渠務署的工作;與此同時,我們亦會與學生及年輕人,保持多方面的互動,包括走進學校舉辦講座、邀請學校參觀渠務設施,以及協辦青少年工作影子計劃等,加強與學生及年輕人的交流溝通,攜手締造更宜居的香港!


唐嘉鴻

渠務署署長
唐嘉鴻
201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