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报告工具:

EmailDownloadPrint
 

节能减排 促进香港可持续发展

温室气体排放持续上升,加剧了全球暖化和气候变化。有见及此,渠务署自2007年起参与由环境局成立的气候变化跨部门工作小组,制订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政府在2017年公布《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和(《行动蓝图》),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本署积极配合推行节能措施,并投放额外资源,大力推动并广泛应用可再生能源科技于现有和全新的设施上,以减少碳排放和保护环境,达至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系统所产生的电能和热能,会供应给本署厂房内的设施使用。另外,本署会继续致力应用不同技术善用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水力能和生物气。

小蚝湾污水处理厂太阳能发电场

小蚝湾污水处理厂太阳能发电场

大埔污水处理厂的电热联供发电系统

大埔污水处理厂的电热联供发电系统

节能和采用可再生能源措施

目前,本署厂房的可再生能源设施每年生产超过2,800万度电,约占本署能源需求量9%。从成效角度来看,本署目前每年的可再生能源产量相当于5,600个家庭的能源消耗量,并可减少约19,600公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本署在2017-18年度和2018-19年度共获得2亿4,800万元的资本拨款,以推行12个主要可再生能源项目,每年合共可生产600万度电。本署已展开这些项目的建设工程。另外,渠务署会继续优化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房的运作,包括利用更佳的节能设备取代老化设备以节省能源。更新项目包括更换厂房的鼓风机、照明系统、泵和隔筛等。本署2018-19年的耗电量约为3亿1,500万度电,我们期望透过推行可再生能源项目和节能措施,可在2024-25年度或之前,将用电容量减少约4%。本署现正努力达成这目标。

太阳能-污水处理设施装设太阳能光伏板

本署多年来一直致力在各污水处理厂和污水泵房的户外空间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截至2019年3月底,我们已在辖下主要设施,包括沙田污水处理厂、元朗污水处理厂、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和昂船洲污水处理厂等,共15所污水处理厂和13所污水泵房,安装太阳能光伏板,以尽量利用厂房空间收集太阳能。当中,在2016年年底投入服务的小蚝湾污水处理厂太阳能发电场由超过4,200块多晶硅太阳能光伏板组成,每年发电量可达110万度电,是目前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设施中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系统。2018-19年度,本署光伏系统的总发电量约为112万度电。

本署会继续在其他设施广泛应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并在不同泵房和污水处理厂安装更多太阳能光伏板,估计新系统的总发电量约为0.9兆瓦,当中包括昂船洲污水处理厂沉淀池上的薄膜太阳能光伏板,能充分利用空间产能。该系统将成为香港最大的薄膜太阳能系统,发电容量逾0.5兆瓦。

caption

沙田污水处理厂的太阳能光伏板

水力发电-昂船洲污水处理厂水力涡轮发电系统

随着净化海港计划第二期甲正式启用,我们在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安装水力涡轮发电系统,利用流动污水的液压能量推动涡轮机,继而产生电力供厂内设施使用。该发电设施属全自动运作,计算机系统会因应污水处理厂每日的污水流量,自动调节发电机的转速,以提升输出功率。该系统于2018年10月启用,设计容量达23千瓦,预计每年可生产高达12万度电,不单有助节省电费开支,还善用水力减少碳排放。由于此项目成效显著,我们正计划于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安装第二组水力涡轮发电系统。

caption

昂船洲污水处理厂的水力发电系统

转废为能

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污泥会在厌氧消化期间释出生物气。生物气约含65%甲烷(其余成分主要为二氧化碳),属于可再生能源。我们利用电热联供发电机和涡轮发动机燃烧生物气,生产电能和热能供厂房使用。2018-19年度,沙田、大埔和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共5台电热联供发电机的总发电容量约为3.6兆瓦;而沙田和元朗污水处理厂2台涡轮发动机的总发电容量则为280千瓦。年内,各污水处理厂的生物气总发电量相等于约2,700万度电。

元朗污水处理厂的30千瓦微型涡轮发电机

元朗污水处理厂的30千瓦微型涡轮发电机

沙田污水处理厂的1.4兆瓦热电联供发电机

沙田污水处理厂的1.4兆瓦热电联供发电机

沙田污水处理厂新增的生物气电热联供发电机

此外,我们正于沙田、大埔和元朗污水处理厂等厂房增设电热联供发电机和涡轮系统,以充分利用污泥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生物气。系统装妥后,预计发电量可达5.4兆瓦。此外,渠务署于沙田污水处理厂增设了一台三联供系统,可同时供热、制冷及发电,以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

展望-厨余与污泥共消化

为取得厨余与污泥共消化的协同效应,渠务署与环境保护署(环保署)紧密合作,在大埔污水处理厂进行「厨余、污泥共厌氧消化试验计划」。本署亦正计划在其他合适的污水处理厂实施较大规模的同类计划。

厨余与污泥资源化

厨余是香港都市固体废物中的最大组成部分。2018年,每天约有11,428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弃置于堆填区,当中约3,565公吨为厨余。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污泥,亦是固体废物。现时每天约有1,100公吨污泥会运往[源・区]焚化。厨余和污泥一方面是固体废物,但另一方面亦含丰富的能源资源。

caption

数据源: 环保署香港废物统计数字-2018年概要

目前的厨余和污泥处理技术

厌氧消化是一种在缺氧情况下,有机物被厌氧微生物消化和分解的过程,其间可减少废物和有机物产生的气味和病原体,并产生生物气(可再生能源)作为副产品。目前,香港有2个有机资源回收中心以厌氧消化处理厨余,包括小蚝湾的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1期及预计在2022年启用的沙岭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第2期。预计这2个中心分别每日能够处理200公吨及300公吨的厨余,而于中心产生的残渣会进一步处理成为堆肥。

本署二级污水处理厂现时产生的污泥会由厂房的厌氧消化缸处理。厌氧消化过程中,污泥量会减少,而同时产生的生物气则可用于生产电能和热能。部分国家会把消化后的污泥作进一步处理成为堆肥。至于香港,消化后的污泥会经过脱水,然后运往[源•区]用作焚化燃料,实行转废为能。焚化过程产生的热能则会被回收和转化为电力。

厌氧消化

海外国家已成功应用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共消化」)技术。与厨余和污泥厌氧单消化相比,「共消化」能减少固体量并增加生物气产量。生物气可用于生产能源,以补充污水处理厂的能源消耗。若有充足厨余和污泥,「共消化」能提供足够生物气,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能源需求。政府正研究于现有污水处理厂推行「共消化」,以扩展有机资源回收中心网络,从而提升香港的厨余处理能力。

大埔污水处理厂50公吨「共消化」试验计划

《2016年施政报告》宣布,大埔污水处理厂自2019年起进行「共消化」试验计划,每日处理50公吨厨余及污泥。试验计划包括在大埔污水处理厂附近船湾渗滤液预处理厂兴建一个处理量达50公吨的厨余预处理厂,以及进行运作试验工作。本署和环保署携手推行有关试验计划。

计划下,环保署的工程包括建造厨余预处理厂。在此,厨余会先去除杂质,再捣碎变成厨余浆。至于本署工程则包括改建接收厨余的指定厌氧消化缸。改建工程包括把缸内的混合器更换为可把较高固体含量的厨余与污泥混合物均匀搅拌的新混合器。试验计划已于2019年9月开始。其间,环保署负责收集、运送,预处理和泵送厨余至大埔污水处理厂内指定的厌氧消化缸。本署则负责操作消化缸和利用生物气生产热能和电力,供污水处理厂使用。

大埔污水处理厂50公吨「共消化」试验计划的优点

本署只须12个月便完成「共消化」试验计划下的指定厌氧消化缸改建工程。由于厨余预处理设施邻近污水处理厂,「共消化」试验计划可达致一址两用和共同处理。消化缸中的微生物能否有效降解有机物取决于缸中的养分平衡。与单独消化相比,「共消化」可提高降解效率,从而减少固体量和增加生物气产量。在香港,消化后的污泥经脱水后会运往[源•区],作为焚化过程中的燃料,其间产生的热能会被回收及转化为电力。焚烧过程中,脱水后的消化物会变成灰烬,其体积减少约九成,有助节省珍贵的堆填区空间。

工作人员在大埔污水处理厂的指定污泥消化缸内安装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新混合器

工作人员在大埔污水处理厂的指定污泥消化缸内安装厨余与污泥共厌氧消化新混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