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報告工具:

EmailDownloadPrint
 

活化河道 上善若水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滋養萬物,是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水,不與萬物相爭,能包容萬物,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渠務署近年致力發展新意念,期望如「上善若水」般,優化排洪除污工作,提升市民生活質素,並嘗試不同創新技術,順應環境,將渠務設施融入社區。在設計河道時,我們引入活化水體概念,善用水的特質。如我們於早年完成的西貢蠔涌河和大埔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以及將於2018年完成的啟德河改善工程,除了考慮如何有效排水外,上述工程還着重增加河道生物多樣性,並加入綠化元素、美化景觀,令河道與周邊環境充份融合,培育近水文化,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以應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巨大威脅。

活化河道 創新理念

早年建成的排水設施以防洪為主,時而勢易,市民逐漸關注水體生態保育及善用市區空間的重要性。因此,我們就《2015年施政報告》中的建議,在進行大型排水改善工程及新發展區的排水規劃時,積極在明渠及河道加入活化水體創新意念。

我們以具經濟效益及合乎生態的方式,提升排洪服務並引進具綠化和生態保育元素的可持續排水系統,包括種植多樣植物及營造天然溪澗環境,以保育河道生態系統及促進生物繁衍,增加河道生物多樣性。總括而言, 除有效排水外,我們致力活化河道,並加入綠化元素、美化景觀、促進生物多樣性及親水和近水活動等目標,務求建設可持續排水設施,以營造更美好的居住環境。

活化河道的元素

我們周詳規劃每段河道的特色,令排水設施與其他用地充分融合,並加強社區聯繫,實行一地多用,營造美好居住環境。以下例子概述本署活化河道的理念、設計及成效。

蠔涌河和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

渠務署分別於2007及2012年完成蠔涌河及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大大紓緩區內的水浸風險。西貢蠔涌河及大埔林村河擁有極高生態價值,不少生物(包括鳥類、魚類、蜻蜓等)在兩河棲息。施工期間,我們盡力減低工程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盡量縮小擴闊河道工程範圍,以保留河道原貌。

蠔涌河和林村河上游工程前後風貌

改善工程前的蠔涌河

改善工程前的蠔涌河

改善工程後的蠔涌河

改善工程後的蠔涌河

改善工程前的林村河

改善工程前的林村河

改善工程後的林村河

改善工程後的林村河

本署工程師更引入多個生態保育元素,為魚類和其他水生生物營造天然溪澗環境,使河溪生態更多元化。以林村河為例,石籠河岸及天然河床的植物蓬勃茂盛,維持該河道原來水質及生物多樣性。林村河上游工程完成後,本署委聘生態學專家進行長達4年的生態監察。2017年的結果顯示,鳥類、魚類及蜻蜓的品種數量均恢復至工程前水平,而林村河稀有品種-香港瘰螈的數量更勝從前,由工程前基線監測所得的200多條,至最近錄得超過600條。可見工程團隊的保育工作卓有成效,成績令人鼓舞。

棲息於林村河的生物

河道生態保育元素

採用天然河底,營造天然溪澗環境

林村河上游河道亂石基底由原有河床物料的石塊和卵石不規則重鋪而成,取代鋼筋混凝土河床,從而形成深池及淺灘,模仿原有天然溪澗的環境,為土生的大小魚類提供棲息空間,促使生物繁衍。

林村河上游的亂石基底

林村河上游的亂石基底

魚梯

在河床隨機放置石塊和卵石,形成魚梯,以產生更多漣漪、水窪及不規則水流模式,以營造天然溪澗環境,保持河道連貫,讓河道生物往返不同流域。

蠔涌河的魚梯由不規則的石塊和卵石形成

蠔涌河的魚梯由不規則的石塊和卵石形成

林村河上游3條「之」字型設計的魚梯,上設凹位,供魚類棲息

林村河上游3條「之」字型設計的魚梯,上設凹位,供魚類棲息

魚洞穴

河岸牆的浪濺區設有多個獨立或互通的溪內庇護位,讓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於水漲及水流急速時棲身。

蠔涌河的魚洞穴

蠔涌河的魚洞穴

導流板

蠔涌河的導流板由石塊堆成,與河岸牆成斜角,長度由2米至約4米不等,用以改變水流方向、流速和水深,藉此創造微生境,並使河岸一帶更多樣化,供各類物種生長。

蠔涌河的導流板

蠔涌河的導流板

採用石籠河岸以助植物生長

河道堤岸兩旁鋪設石籠以取代鋼筋混凝土河堤,石籠間的罅隙有助植物生長。

林村河上游堤岸的石籠河岸

林村河上游堤岸的石籠河岸

廣種植物,綠化環境

沿河岸兩旁廣植選植物,以改善河岸景觀及生物多樣性,綠化河道。

林村河河岸綠化

林村河河岸綠化

保育稀有物種

香港瘰螈是林村河的原生物種,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的兩棲類動物。我們於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及每年旱季工程進行前,撈捕工程範圍內的香港瘰螈,然後隨即將之遷往工程範圍外的上游河道。工程完成後,由於河道環境回復至與以往相若,加上天然河床得以保留,瘰螈自然返回以往的棲身地。

香港瘰螈腹部橙色的不規則斑紋

香港瘰螈腹部橙色的不規則斑紋

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進行前,工程團隊撈捕香港瘰螈

林村河上游河道改善工程進行前,工程團隊撈捕香港瘰螈

啟德河改善工程

啟德河舊稱啟德明渠,總長約2.4公里,是東九龍其中一條主要排洪渠道。由於城市發展及極端天氣影響,彩虹道在暴雨期間曾出現嚴重水浸,影響附近居民生活。由於該渠未達現行防洪標準,本署分階段改善黃大仙區內長1.1公里的渠段。工程開展前,本署聯同土木工程拓展署及規劃署進行兩階段的「共建啟德河」公眾參與活動,確立改善工程的設計原則:以排洪為先、盡量不覆蓋河道,以及將啟德明渠活化成本港首條市區綠化河道走廊-啟德河。

工程於2011年10月分階段展開,預計2018年完成,整項工程的核准工程預算費用約為28億元。

啟德河(黃大仙段)工程前後風貌

改善工程前的啟德河

改善工程前的啟德河

改善工程後的啟德河

改善工程後的啟德河

啟德河鳥瞰圖(摩士公園至樂善道段)

啟德河鳥瞰圖(摩士公園至樂善道段)

改善工程的首要目標是提高啟德河的排洪能力。工程完成後,該河的排洪能力將達現行防洪設計標準,可抵禦200年一遇的暴雨,緩解黃大仙及新蒲崗一帶的水浸風險。

彩虹道旁的啟德河和箱形暗渠切面圖

工程包括挖深原有河床,以及在彩虹道地底加建長400米的箱形暗渠。

工程包括挖深原有河床,以及在彩虹道地底加建長400米的箱形暗渠。

渠務署亦把握機遇,一併優化該處的城市景觀,為市民提供休憩景點,以改善居住環境。啟德河改善工程因此加入不同綠化及生態元素,將啟德河活化成市區綠化河道走廊,展現河道與鄰近地區的緊密連繫。

啟德河活化元素

河邊花槽

花槽種植的懸垂植物簕杜鵑,花期集中在春和秋二季,每年盛開兩次。簕杜鵑色彩鮮豔,能活化河壁,營造具特色及吸引力的河景。

啟德河兩旁的簕杜鵑

啟德河兩旁的簕杜鵑

仿石種植盆

爲模擬天然河岸的岩床,啟德河河堤設置玻璃纖維鋼筋混凝土建造的仿石種植盆,讓植物在石縫生長,擴大該河的綠化範圍。

盆中設有種植空間,讓植物在石縫生長,覆蓋河堤

盆中設有種植空間,讓植物在石縫生長,覆蓋河堤

河床種植槽

河道較寬之處設有河床種植槽,種植包括原生紅樹林品種的水生植物,營造濕地環境。

河床的水生植物

河床的水生植物

魚洞穴及導流石

魚洞穴及導流石能改變水流方向及減低水速,從而形成靜水區,供魚群在河道棲息。

魚洞穴及導流石

魚洞穴及導流石

保留舊石牆

我們保留東光道一段已有70年歷史的麻石牆,並在牆下河壁鋪設麻石磚,配合舊有石牆。

保留麻石牆

保留麻石牆

啟德河經活化後,我們更經常見到雀鳥及游魚於該河道棲息。

於啟德河棲息的鳥類包括小白鷺

於啟德河棲息的鳥類包括小白鷺

展望未來

除了在現有排水工程引入活化河道概念,本署在新發展區的排水規劃中亦加入活化水體意念,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居住環境。香港土地彌足珍貴,經活化的市區河道及明渠可提供更多公共空間,讓市民走近河道,在河邊漫步、緩跑、以及踏單車等,進行各種近水活動。

活化翠屏河

翠屏河原是貫穿翠屏道及敬業街旁的明渠,座落觀塘區中央,毗鄰民居及繁盛工商業區。基於河道水景特質,翠屏河有利成為市區珍貴的河畔公共空間。活化翠屏河工程除可加強河道防洪能力外,亦可將該河化成為市民欣賞河景和進行休閒活動的新地標。

活化翠屏河計劃包括以下工程項目:

  1. 活化現有明渠-提供富吸引力的水景設計及河景設施
  2. 河上增建園境平台,提供休閒用地
  3. 加建河道兩旁及連接河道兩岸的行人通道,以加強行人通道間的連繫和易行度,使翠屏河成為社區的綠化河道走廊
  4. 改建及翻新現有鯉魚門道的行人天橋
  5. 美化翠屏河旁的街道

翠屏河現貌及活化構想

翠屏河現貌

翠屏河現貌

活化翠屏河概念圖

活化翠屏河概念圖

挑選有潛力的明渠進行活化

同時,我們已檢視及評估全港主要明渠和河道的活化潛力,挑選合適的明渠進行活化。我們正深入研究大圍明渠(香粉寮至文禮閣)、火炭明渠(桂地新村至香港體育學院)、屯門河中游(兆康站至屯門站),以及佐敦谷明渠(沈雲山抽水站至佐敦谷游泳池)的活化方案,期望活化水體提升市民生活質素。

大圍明渠現貌

大圍明渠現貌

活化大圍明渠構想圖

活化大圍明渠構想圖

火炭明渠現貌

火炭明渠現貌

活化火炭明渠構想圖

活化火炭明渠構想圖

屯門河中游現貌

屯門河中游現貌

活化屯門河中游構想圖

活化屯門河中游構想圖

佐敦谷明渠現貌

佐敦谷明渠現貌

活化佐敦谷明渠構想圖

活化佐敦谷明渠構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