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

《渠務署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2023-24》及《渠務署可持續發展報告2023-24》現已出版

2025年6月2日

《渠務署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2023-24》及《渠務署可持續發展報告2023-24》現已出版。報告以「韌性防洪 迎未來」為題,總結了渠務署於2023 - 24年度(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環境、社會及管治的表現,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工作。歡迎點撀以下連結閱覽我們最新的報告:

《渠務署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2023-24》

《渠務署可持續發展報告2023-24》

報告內的署長序言如下:

三十多年來,渠務署一直竭力為香港市民提供世界級的雨水排放和污水處理服務。全球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為我們的工作帶來新挑戰,市民對渠務服務的需求亦與日俱增,渠務署一直秉持積極態度,勇於創新的精神,不斷提升香港的防洪系統,除了繼續在各區開展大型防洪工程,亦貫徹「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的四大策略,以應對極端天氣的挑戰。在污水處理服務方面,我們採用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以持續提升渠務設施的污水處理水平及處理量,同時,我們廣泛地應用可再生能源科技以減少碳排放,並實踐「一地多用」原則,創造綠化空間供廣大市民使用,以促進香港可持續發展。

為展現我們對可持續發展的承諾,2023至24年度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以及可持續發展報告以「韌性防洪迎未來」為主題,以突顯我們在瞬息萬變的氣候變化挑戰之下,堅定致力提升香港防洪能力的目標。

多管齊下 強化防洪韌性

渠務署已積極採取全面的方針,強化防洪韌性。現時有18項主要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應對不同的地理、市區環境等因素造成的水浸風險。我們亦了解要建立韌性防洪城市,必須具備前瞻性的規劃,因此,本署於2022年展開一項「應對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規劃研究」,評估氣候變化至世紀末對本港雨水排放系統的影響,以作出超前部署,應對更嚴峻的氣候挑戰。

汲取2023年特大暴雨的經驗,為減緩個別位置的水浸風險,渠務署已完成超過120項小型工程,亦貫徹「超前準備、加強預警、果斷應急、迅速復原」策略,增加緊急應變隊伍的數目及機動性,在最短時間作出部署及應變,讓社會盡快復常,強化城市的韌性防洪能力。

渠務署相信與時並進能有效提升防洪能力,我們亦繼續探索融合先進技術,提高防洪工作的效益,包括試行人工智能的水浸監測系統、應用地下管道檢測機械人、清淤機械人等,實踐智慧防洪。

藍綠建設 締造宜居城市

渠務署致力推動可再生能源科技的發展,使其更廣泛地應用於現有和全新的設施上,以減少碳排放,保護環境及達至可持續發展。以元朗淨水設施為例,為全港首間應用好氧顆粒污泥技術的污水處理廠,能減低廠房的用電需求。除了在淨水設施安裝太陽能板,工程團隊亦以厭氧消化技術產生生物氣,再轉化為電能和熱能供廠房使用,達至能源中和。

另外,渠務署亦同時將「藍綠排水建設」、「河畔城市」、「一地多用」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付諸實踐,融入各項渠務工程中。觀塘污水泵房優化工程項目包括將泵房天台改建成園景平台,創造出約1.1公頃的公共休憩用地,已於2023年供市民使用。「活化翠屏河」工程除了提升河道的排洪能力,亦活化了這條擁有逾50年歷史的河道,成為觀塘區的新地標,豐富市民的生活體驗。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工程把現時沙田污水處理廠遷移至城門河對岸女婆山內開挖的岩洞,以開拓土地資源作長遠發展用途,配合本港的土地需求。我們會繼續建設多元化、多功能的渠務設施,提升市民生活質素。

眾志成城 奠立韌性防洪基石

展望未來,渠務署會繼續強化香港防洪韌性,減低各區的水浸風險及令社會在暴風雨後盡快回復正常運作,同時亦竭力提升污水處理服務並為建造更可持續發展和更宜居的環境奠立基石,好讓市民能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我再次向在各自崗位上積極、熱誠工作的同事們致以衷心的感謝。渠務署的成績有賴於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信念。展望未來,我們將繼續與社會各界展開全方位的互動與合作,亦與公用事業和其他機構緊密交流,包括舉辦持份者會議等,互相交流經驗和意見,為廣大市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也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渠務署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2023-24》

《渠務署可持續發展報告2023-24》

返回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