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署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2023-24》及《渠务署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24》现已出版
2025年6月2日
《渠务署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2023-24》及《渠务署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24》现已出版。报告以「韧性防洪 迎未来」为题,总结了渠务署于2023 - 24年度(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环境、社会及管治的表现,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工作。欢迎点撀以下连结阅览我们最新的报告:
报告内的署长序言如下:
三十多年来,渠务署一直竭力为香港市民提供世界级的雨水排放和污水处理服务。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为我们的工作带来新挑战,市民对渠务服务的需求亦与日俱增,渠务署一直秉持积极态度,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提升香港的防洪系统,除了继续在各区开展大型防洪工程,亦贯彻「超前准备、加强预警、果断应急、迅速复原」的四大策略,以应对极端天气的挑战。在污水处理服务方面,我们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以持续提升渠务设施的污水处理水平及处理量,同时,我们广泛地应用可再生能源科技以减少碳排放,并实践「一地多用」原则,创造绿化空间供广大市民使用,以促进香港可持续发展。
为展现我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2023至24年度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韧性防洪迎未来」为主题,以突显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气候变化挑战之下,坚定致力提升香港防洪能力的目标。
多管齐下 强化防洪韧性
渠务署已积极采取全面的方针,强化防洪韧性。现时有18项主要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应对不同的地理、市区环境等因素造成的水浸风险。我们亦了解要建立韧性防洪城市,必须具备前瞻性的规划,因此,本署于2022年展开一项「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规划研究」,评估气候变化至世纪末对本港雨水排放系统的影响,以作出超前部署,应对更严峻的气候挑战。
汲取2023年特大暴雨的经验,为减缓个别位置的水浸风险,渠务署已完成超过120项小型工程,亦贯彻「超前准备、加强预警、果断应急、迅速复原」策略,增加紧急应变队伍的数目及机动性,在最短时间作出部署及应变,让社会尽快复常,强化城市的韧性防洪能力。
渠务署相信与时并进能有效提升防洪能力,我们亦继续探索融合先进技术,提高防洪工作的效益,包括试行人工智能的水浸监测系统、应用地下管道检测机械人、清淤机械人等,实践智慧防洪。
蓝绿建设 缔造宜居城市
渠务署致力推动可再生能源科技的发展,使其更广泛地应用于现有和全新的设施上,以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及达至可持续发展。以元朗净水设施为例,为全港首间应用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污水处理厂,能减低厂房的用电需求。除了在净水设施安装太阳能板,工程团队亦以厌氧消化技术产生生物气,再转化为电能和热能供厂房使用,达至能源中和。
另外,渠务署亦同时将「蓝绿排水建设」、「河畔城市」、「一地多用」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付诸实践,融入各项渠务工程中。观塘污水泵房优化工程项目包括将泵房天台改建成园景平台,创造出约1.1公顷的公共休憩用地,已于2023年供市民使用。「活化翠屏河」工程除了提升河道的排洪能力,亦活化了这条拥有逾50年历史的河道,成为观塘区的新地标,丰富市民的生活体验。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工程把现时沙田污水处理厂迁移至城门河对岸女婆山内开挖的岩洞,以开拓土地资源作长远发展用途,配合本港的土地需求。我们会继续建设多元化、多功能的渠务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素。
众志成城 奠立韧性防洪基石
展望未来,渠务署会继续强化香港防洪韧性,减低各区的水浸风险及令社会在暴风雨后尽快回复正常运作,同时亦竭力提升污水处理服务并为建造更可持续发展和更宜居的环境奠立基石,好让市民能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我再次向在各自岗位上积极、热诚工作的同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渠务署的成绩有赖于大家的共同努力和信念。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与社会各界展开全方位的互动与合作,亦与公用事业和其他机构紧密交流,包括举办持份者会议等,互相交流经验和意见,为广大市民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也为香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渠务署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2023-24》
《渠务署可持续发展报告20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