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報告工具:

電郵本頁下載報告摘要列印本頁
 

海綿城市:適應氣候變化

「海綿城市」是現代雨水管理模式,有助解決排水問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並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應對氣候變化,渠務署鼓勵新發展項目採用「海綿城市」的理念,以滲、滯、蓄、淨、用、排為原則,更有效疏導和回用雨水,加強城市應對洪水的能力。

Corner Corner
跑馬地地下蓄洪池

跑馬地地下蓄洪池

海綿城市:適應氣候變化 icon

香港地處熱帶風暴的常規路徑,是亞太區內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每年平均降雨量達到2,400毫米。基於這個氣候環境,香港過往經常發生大規模的水浸。渠務署自1989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防治洪患,利用「防洪三招」,即截流、蓄洪、疏浚的方法,有效減低暴雨及洪水對本港的影響,令水浸黑點由1995年的90個減少至2017年的7個。

但隨着全球氣候變化加劇,引致海平面加速上升、極端暴雨及風暴潮增加,香港需要作出更多新嘗試,以便有效應對未來的防洪挑戰。配合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及應對氣候變化,渠務署除參與政府跨部門小組,聯手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及檢討各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外,近年亦開始參照「海綿城市」理念,以順應自然、彈性適應的方法,在渠務設施加入綠化天台、多孔透水路面,以促進滲透,減少地面徑流;規劃河畔公園及蓄洪湖等具蓄洪功能的休閒設施,以減低流量,達到蓄洪和滯洪的效果;採用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以增強城市的水循環效應,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

Corner Corner
「海綿城市」理念示意圖

「海綿城市」理念示意圖

什麼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於適應環境變化、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彈性」。雨天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淨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提升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和減少城市洪患的發生。

海綿城市是現代雨水管理模式,讓城市在下雨時收集雨水,並在有需要的時候把蓄存的雨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此概念主張減少城市開發,通過自然排走雨水,而避免進行大規模的人工渠道改善工程。

下列項目體現「海綿城市」概念融入設計的成果:

地下蓄洪計劃

蓄洪計劃的原理是暫時將暴雨期間的雨水儲存於地下蓄洪池,從而紓緩下游雨水排放系統的壓力。當下游雨水排放系統的雨水退去後,蓄洪池內的雨水便會被抽走,騰出空間以準備下次暴雨。現時香港有3個地下蓄洪池, 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及跑馬地。

綠化天台及垂直綠化

我們於轄下的渠務設施(包括污水處理廠及污水和雨水泵房)共建造了30,000平方米綠化天台及垂直綠化,並每年繼續增建4,000平方米綠化天台及垂直綠化。

Corner Corner
九龍城二號污水泵房綠化天台

九龍城二號污水泵房綠化天台

沙田污水處理廠綠化天台

沙田污水處理廠綠化天台

活化河道

部份河道治理工程,如已完成的蠔涌河和林村河,以及進行中的深圳河和啟德河,除了提升河道的排洪能力外,我們在設計河道改善工程時,同時為項目注入綠化、生態保育及水景元素,如盡量保留河道的自然生境、在河床加設魚洞穴、導流板和石塊,改善微生境及生物多樣性。在深圳河治理工程中,我們將在深圳河上興建一個蓄洪湖,它不僅為野生動物提供一個自然的生境,大大提高河流的生態價值,在暴雨期間,還可暫存洪水,從而控制下游河道水位。

Corner Corner
深圳河治理工程

深圳河治理工程

林村河的魚梯

林村河的魚梯

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

本署轄下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均設有雨水收集及回用系統,收集到的雨水經適當處理後可用作灌溉、沖廁及洗滌用途,節省珍貴水資源。

Corner Corner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展望將來

除了在現有的渠務設施中體現「海綿城市」的概念,展望將來,渠務署亦積極於新發展項目中加入具有「海綿」效應的設計元素。

香港首個蓄洪湖

在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規劃中,我們將興建香港首個蓄洪湖。蓄洪湖集防洪、休憩和雨水收集重用於一身,在大雨時將部分雨水儲存,減低下游水浸的風險,部分湖水經適當處理後,會供區內作灌溉及其他非飲用用途。此項工程還為市民提供優美的水景環境,供公眾作為休憩用途。

全港首個河畔公園

藉著東涌新市鎮擴展的機遇,政府計劃活化一段現有的東涌河,提升其排洪能力之餘,更將其打造為全港首個河畔公園。河畔公園會以綠化和親水為主題,落成後將是個讓市民進行親水活動,享受自然環境的好地方。

Corner Corner
東涌河畔公園的初步設計

東涌河畔公園的初步設計

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

我們亦正計劃興建一條全長約2.8公里的輸水隧道連接九龍副水塘與下城門水塘,轉運九龍水塘群的溢流至下城門水塘。計劃除有效提升西九龍地區排洪能力,減低水浸風險外,估計平均每年額外提供約250萬立方米原水,以達致防洪及保護水資源的雙重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