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渠務署 - 可持續發展報告 2013-2014

報告摘要

署長序言

[報告全文] [English Version] [简体] [圖像版本] [網頁指南]

[banner1.jpg]

藉著渠務署2013-14 年度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我很高興為大家簡介我們最新的可持續發展措施和計劃。

[section1_photo1.jpg]

全球氣候變化為我們的工作帶來不少挑戰,市民對渠務服務的需求亦與日俱增,我們繼續致力實踐抱負,提供世界級的污水和雨水處理排放服務,以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過去一年,我們繼續為市民提供優質服務,重點包括改善渠務設施、推進技術創新、採用可持續發展設計,以及促進持份者的參與。

[section1_photo2.jpg]

改善渠務設施

香港在2013年錄得高降雨量,較1981年至2010年的平均降雨量高出接近20%。為保障市民安全和避免惡劣天氣影響社會運作,我們每年均會覆檢和改善雨水排放系統,確保其具備足夠而有效的防洪能力。在落實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和區域研究的建議後,我們於2014年年初消除了兩個水浸黑點;至於餘下11個黑點的改善工程,部分已投入運作,其餘則正在施工或規劃及設計階段。

本港的公共污水收集系統網絡覆蓋甚廣,每日收集及處理的污水達280萬立方米,為全港約93%的市民提供服務。為改善維多利亞港的水質,政府在過去近20年一直推行規模龐大的淨化海港計劃,至今不輟。去年,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工程的進度理想,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和維港兩岸8個現有基本污水處理廠的改善工程,以及深層排污隧道系統的建造均進展順利。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工程可望於2015年啟用,屆時維港的水質將會進一步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九龍灣污水截流站亦已於2013年6月啟用,以阻截佐敦谷箱形暗渠中受污染及帶有氣味的水流入啟德明渠進口道。

[section1_photo3.jpg]

推進技術創新

為體現渠務署的信念和使命,我們在技術研究及發展方面不遺餘力,以持續提升服務質素。在2013-14年度,渠務署的多項工程創新技術得到公眾認同,當中包括應用混合沉澱技術的環保污泥處理方案、為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而特別設計的隧道鑽挖機、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的自動可調式溢流堰,以及加強密閉空間工作安全的智能裝置。渠務署年內積極透過獎項計劃、研討會、參觀活動及技術論文,與業界及各方分享部門的成果和經驗。

[section1_photo4.jpg]

採用可持續發展設計

渠務署積極推動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為轄下的防洪及污水處理設施注入「藍、綠建設」元素;「藍」象徵水體,「綠」則代表綠化景觀。值得一提的例子,包括在船灣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中建造面積達0.8公頃的濕地,以孕育該處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以及在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靜水池上蓋興建的寵物公園。此外,我們亦與學術界合作,研究海外活化都市河溪的經驗,並訂定一套供未來工程項目參考的指引。

[section1_photo5.jpg]

促進持份者的參與

渠務署在規劃和發展服務期間,會安排各類持份者參與活動,藉以增進公眾對本署工作的認識,以及向他們發放有關本署服務的資訊。就淨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工程及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等對社會影響較大的項目,我們會聯同工作夥伴舉辦大型公眾參與活動,以諮詢工程參與者及地區居民的意見。在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的計劃中,我們特別以嶄新的「體驗性、多平台和標誌性」方式舉辦公眾參與活動,讓市民進一步了解岩洞污水處理廠及箇中詳情。

渠務署向來以轄下員工、工程顧問及承建商人員的安全為先,我們以國際標準訂定的職業健康及安全管理系統獲得認證,便是明證。我們亦鼓勵新的工程和維修保養定期合約參與不同安全比賽,以評核其安全表現。

放眼未來,我們將一如既往,繼續改善現有設施、完善內部運作、探討嶄新方案,為市民提供精益求精的服務。我們能夠不斷進步,市民的意見至為重要,歡迎填寫本報告完整版內的回應表格,並將表格交回本署。



渠務署署長
鍾錦華

 

[報告全文] [English Version] [简体] [圖像版本] [網頁指南]

主頁 | 署長序言 | 關於本報告 | 年度大事 重點輕描 | 管治方針 | 渠務署主要職責 | 環境管理 | 持份者參與活動 | 與供應商攜手合作 | 
營運效率 | 關己及人 愛護員工 |

(c) 版權所有 2014 請使用微軟IE 8.0 或以上及 1024 x 768 解像度來獲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