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署三项创意工程分别获「工程创意大奖」冠军及优异奖(日期:2013年4月12日)

2013年4月16日

香港工程师学会于四月十二日举办传媒发报会,公布「工程创意大奖2012/13」结果。 渠务署三项创意工程:「应用混合沉淀技术的环保污泥处理程序」、「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分别荣获技术组别冠军及建造组别二个优异奖。有关「工程创意大奖2012/13」的结果可浏览以下网站:

http://www.hkie.org.hk/engineeringweek/awardforengineeringindustry/press.html

冠军奖:应用混合沉淀技术的环保污泥处理程序

渠务署透过「混合沉淀法」精简整个污泥处理程序,每年成功节省达440万度电,以及减少排放3,000吨二氧化碳和700吨固体污泥。渠务署采用的「混合沉淀法」,是将二级生物处理后的一部分剩余活性污泥(主要是微生物)经捷径回流至初级沉淀池,使沉淀、生物处理及污泥浓缩等程序得以同步进行,因而减省污泥处理所需的时间及能源消耗。「混合沉淀法」亦有助加强污泥消化的效率,从而产生更多生物气(又名沼气),令每年从再生能源所节省的用电增加220万度电,双重环保。 

有关混合沉淀技术的资料,可浏览以下短片:
应用混合沉淀技术的环保污泥处理程序 (只提供广东话版本)

优异奖: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是西九龙一项重点防洪工程,利用在高地截流的方案,大幅提升下游荔枝角、长沙湾及深水?市区抵御暴雨的能力。为确保隧道穿越的五条铁路及毗邻密布的地下基建设施不受影响,工程采用一个高成本效益创新方案,引进高及4.2倍大气压力的高压技术施工、更达至零减压病个案,为香港隧道建造展开新一页。工程另一项创新,是首次以单一部特殊设计的隧道钻挖机,建造两段分别位处坚硬岩石及软土截然不同地质的隧道,相比传统需用两部不同构造隧道钻挖机的方案,减省一台需耗用650钢铁及大量能源铸造、工程支出逾亿元的隧道钻挖机,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

有关工程的资料,可浏览以下网站:
www.dsd.gov.hk/others/LCKDT

优异奖: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

 「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是本港防洪的三步曲。建于跑马地游乐场底下的蓄洪池,容量为60,000立方米、相等于约24个标准游泳池,是本港第三个蓄洪池,也是首个结合「可调式溢流堰」及「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的工程项目,溢流堰会根据水位感应器自动调节高度并将雨水引入蓄洪池,控制下游流量,以达致防洪效果。另外,蓄洪池采用了浅缸设计,令溢流堰于暴雨过后随下游暗渠水位下降而降低,将蓄洪池内逾三分之二的雨水经溢流堰排走,其余则由水泵抽走,与传统设计需全由水泵抽走比较,能大大减省耗电量。

有关工程的资料,可浏览以下网站:
www.dsd.gov.hk/others/HVUSSS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蔡健权教授(右)及卓越工程巡礼2013筹备委员会主席陈志超工程师(左)公布「工程创意大奖2012/13」结果

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蔡健权教授(右)及卓越工程巡礼2013筹备委员会主席陈志超工程师(左)公布「工程创意大奖2012/13」结果

渠务署助理署长(机电工程)佘少权先生(右三) 、总工程师(污水处理)陈昌炳先生(左三) 和「应用混合沉淀技术的环保污泥处理程序」的项目团队与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蔡健权教授(左四) 在传媒发报会中合照

渠务署助理署长(机电工程)佘少权先生(右三) 、总工程师(污水处理)陈昌炳先生(左三) 和「应用混合沉淀技术的环保污泥处理程序」的项目团队与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蔡健权教授(左四) 在传媒发报会中合照

 渠务署总工程师(排水工程)陆伟雄先生 (右) 向传媒介绍「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项目

渠务署总工程师(排水工程)陆伟雄先生 (右) 向传媒介绍「跑马地地下蓄洪计划」项目

 渠务署高级工程师(工程管理)简汉成先生 (中) 向传媒介绍「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项目

渠务署高级工程师(工程管理)简汉成先生 (中) 向传媒介绍「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项目

如欲查看有关传媒发报会的新闻报导,请浏览以下超连结:

香港商报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3-04/13/content_3180372.ht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