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9年度防洪概要

在防洪工作上,本署主要按国际标准设计及建造雨水排放系统,并定期进行检查及维修工作,确保辖下设施妥善运作。2018-19年度,本署继续推行多项防洪工程,亦正分阶段检讨各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以提升相关地区的防洪能力及配合香港未来发展。

2018年气候骤变,台风暴雨频繁。超强台风山竹9月袭港期间引发风暴潮,导致多个沿海地区严重水浸,令防洪工作更具挑战。

2018年年内的总降雨量约为2,163毫米,略低于1981至2010年约2,400毫米的平均值约10%。2018年,香港天文台共发出4次红色及19次黄色暴雨警告信号。年内,有6个热带气旋引致香港天文台发出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接近长期年平均;当中三号强风信号共发出5次。而在9月山竹吹袭本港期间,天文台曾发出十号飓风信号。

在排水口安装止回阀阻止海水倒灌

在排水口安装止回阀阻止海水倒灌

于屯门嘉和里的防洪墙

于屯门嘉和里的防洪墙

大澳可拆卸式挡水板

大澳可拆卸式挡水板

山竹带来的严重风暴潮,令本港当日的水位普遍升高超过两米,并于多区录得破纪录的风暴潮。2018年9月16日下午鲗鱼涌于维多利亚港内的潮位最高升至海图基准面以上3.88米,是自1954年有仪器记录以来的第二高,仅次于1962年超强台风温黛袭港期间录得的海图基准面以上3.96米。

为纾缓超强台风山竹为香港带来的水浸风险,在台风袭港前,本署已加强巡查及清理主要渠道及进水口,尤其是水浸黑点,以确保渠道畅通。此外,我们亦识别了一些容易受海水倒灌影响而出现水浸的沿岸低洼地区,包括大澳、鲤鱼门及西贡南围等。渠务署亦联同其他政府部门为相关地区建造了防洪设施,包括装设挡水板及止回阀、建造防洪墙等。而政府亦为上述地区设立风暴潮预警系统,当收到天文台发出的风暴潮预警后,本署会在有关地点进行紧急水浸缓解工作,以减少水浸的影响。以大澳为例,本署于台风来临前已派驻十多人留守大澳,在河堤上通宵加装可拆卸式挡水板,提升河堤的防洪能力,以及应付紧急工作。

在暴雨期间,我们于8号烈风或暴风信号生效前已启动紧急应变控制中心。本署并派遣了超过30队应变小队,动员合共接近120位同事,于较容易受水浸影响的地点驻守候命,以便及时检查及疏通渠道、减低水浸风险。

持续监察水浸黑点

我们于过去一年进行了不同的排水系统改善工程,并于2019年年初为各项已完成的排水系统改善工程进行成效评估。现时全港剩余6个水浸黑点,余下水浸黑点中,2个黑点的改善工程经已完成,我们现正监察工程成效。此外,为尽早剔除所有水浸黑点,其余4个黑点的第一阶段改善工程已完成;我们现正规划和设计下一阶段工程,并会在雨季期间密切监察该等地区的排水情况。

水浸黑点

水浸黑点

水浸黑点总数

风暴潮点和越堤浪点

本署根据过往纪录,识别了7个因台风所引起的风暴潮导致海水上升时容易出现海水淹浸的风暴潮点和3个因海浪超越海堤而容易出现水浸的越堤浪点。现时,渠务署已积极与有关部门制定相应措施。

风暴潮点和越堤浪点的位置

风暴潮点和越堤浪点的位置

香港整体防洪策略

随着城市化发展、地面径流剧增及洪泛平原减少,令低洼地带或沿海地区有机会出现水浸情况。为解决不同地方的水浸问题,本署按不同地势特点制订策略,利用「防洪三招」,即截流、蓄洪、疏浚的方法,有效减低因暴雨引致的水浸风险。

  • 截流: 在半山建造雨水排放隧道,以截取中上游雨水,将之直接排入大海或其他河道和渠道

  • 蓄洪: 在中游地区建造蓄洪池以暂存部分雨量,减低下游洪峰流量

  • 疏浚: 在原有河道进行治理工程或兴建排洪河道和渠道,直接提升雨水排放系统的防洪能力

防洪三招

防洪三招

海绵城市

为配合香港的可持续发展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本署近年参照「海绵城市」概念,以「顺应自然,弹性适应」的方式,促进雨水渗透到地底,以蓄洪、滞洪的方式减少地面径流,并收集部份雨水重用,以优化城市的水循环,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

海绵城市概念构想图

现有排水设施的运作及维修保养

防治洪患,畅通的雨水排放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全港约有2,400公里的地下雨水渠、360公里的人工河道、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以及4个地下蓄洪池,均由本署管理。年内,我们检查逾2,310公里的雨水渠及河道,较2018-19年度计划检查的雨水渠及河道的总长度多约23公里。除了进行定期检查及维修保养工作外,我们亦定期检测设施的功能和结构,以及在雨季前后清理淤塞物。

紧急事故及应变措施

  • 紧急事故及暴风雨应变组织24小时运作,以统筹紧急事故的信息发放和资源调配事宜,并负责与政府其他紧急应变单位协调

截流

  • 在上游截取雨水,改变雨水流向,将之直接排出大海或河溪,从而大幅降低下游地区的水浸风险

  • 避免在下游市区进行大规模排水改善工程,从而减低对交通及公众的影响

  • 现有4条总长约21公里的雨水排放隧道(包括启德雨水转运计划、港岛西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荃湾雨水排放隧道)已运作多年

蓄洪

  • 暴雨期间,市区部分雨水会引流至蓄洪池暂存,以纾缓下游地区排水系统的压力

  • 现时,大坑东、上环、跑马地及安秀道共4个蓄洪计划已投入运作

  • 为进一步纾缓九龙区的水浸风险,本署已制订不同的雨水蓄洪方案,并计划下一步的勘察工作

疏浚

  • 进行排水系统改善工程,拉直、扩阔和挖深河道,以及建造或扩大地下排水渠

  • 至今已改善逾100公里河道,另提升约94公里排水渠

乡村防洪计划

  • 在低洼村落四周兴建防洪基堤,并于村内建造蓄洪池及雨水泵房,在暴雨期间暂时将雨水贮存,并在暴雨后将雨水抽走

  • 现有27个乡村防洪计划,为35条低洼乡村提供防洪保护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