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署

启德河导赏径

启德河

启德河

启德河导赏径地图

 

前往方法

起点

公共交通 / 路径

龙逸楼

巴士9, 10, 11, 82X, 85M

彩虹道 (黄大仙警署)

小巴 70, 70A, 805S, 79M

 

步行约1分钟到达景点1

终点

公共交通 / 路径

育群街 (近天主教伍华中学)

巴士3B, 3X, 5, 5C, 9, 111, 116, 203E

 

小巴70, 70A

 

步行约2分钟到达景点9

上述交通路线仅供参考,实际所需时间受步速、公共交通路线更新/ 临时改道安排、天气及实际路面情况影响而有所不同。

 

活化后的启德河

活化后的启德河

启德河旧称启德明渠,总长约2.4公里,是东九龙其中一条主要排洪渠道。由于城市发展及极端天气影响,彩虹道在暴雨期间曾出现严重水浸,影响附近居民生活。由于该渠未达现行防洪标准,渠务署分阶段改善黄大仙区内长1.1公里的渠段,以提升启德河的排洪能力,减低相关地区的水浸风险。工程于2011年10月分阶段展开,并于2018年完成。

渠务署亦把握机遇,一并优化该处的城市景观,为市民提供休憩景点,以改善居住环境。启德河改善工程因此加入不同绿化及生态元素,将启德河活化成市区绿化河道走廊,展现河道与邻近地区的紧密连系。

渠务署沿黄大仙段启德河设置导赏径,起点于沙田坳道,沿启德河畔的十个位置设有介绍展板,并于太子道东作为终点,全程约一公里,希望让公众了解更多启德河的历史及改善工程的资讯。

活化后的启德河

活化后的启德河

悬垂植物 簕杜鹃

悬垂植物 簕杜鹃

仿石种植盆

仿石种植盆

启德河的演变

启德河的演变

「启德」名字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九龙城区启德滨的发展,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变迁,启德河不只在地理上,亦在历史上与附近地区甚至整个九龙半岛紧紧相连,并见证了香港发展和蜕变。

于战前时期,第一期启德填海于1920年完成,将该处辟为住宅区启德滨,建成明渠连接附近小河。(图片来源:高添强先生)

于战前时期,第一期启德填海于1920年完成,将该处辟为住宅区启德滨,建成明渠连接附近小河。(图片来源:高添强先生)

于40年代,扩建30年代已建成的启德机场时,亦扩建机场旁的启德明渠。(图片来源:©英国会王版权所有国防部)

于40年代,扩建30年代已建成的启德机场时,亦扩建机场旁的启德明渠。(图片来源:©英国会王版权所有国防部)

于5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机场的扩建,启德明渠也不断地演变。(图片来源:高添强先生)

于5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机场的扩建,启德明渠也不断地演变。(图片来源:高添强先生)

于70年代,因新蒲岗一带工业发展蓬勃,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启德明渠,造成污染问题,令水质变得非常恶劣。 (图片来源:高添强先生)

于70年代,因新蒲岗一带工业发展蓬勃,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放到启德明渠,造成污染问题,令水质变得非常恶劣。 (图片来源:高添强先生)

于90年代,政府实施一系列改善水质措施,及将沙田及大埔污水处理厂已处理的排放水输送到明渠,以持续冲洗河道,明渠水质得以改善。 (图片来源:高添强先生)

于90年代,政府实施一系列改善水质措施,及将沙田及大埔污水处理厂已处理的排放水输送到明渠,以持续冲洗河道,明渠水质得以改善。 (图片来源:高添强先生)

于2010年代,启德明渠改善工程于2011年年底展开, 以提升排洪能力。同时,政府亦把握机遇,将明渠活化成一条市区绿化河道走廊「启德河」。

于2010年代,启德明渠改善工程于2011年年底展开, 以提升排洪能力。同时,政府亦把握机遇,将明渠活化成一条市区绿化河道走廊「启德河」。

黄大仙区水浸回顾

黄大仙区水浸回顾

启德河是东九龙其中一条主要排洪渠道。因城市发展和极端天气影响,昔日的启德河未能符合现行防洪标准。过往暴雨期间,邻近彩虹道曾多次水浸。

启德河改善工程

启德河改善工程

政府建议改善启德明渠排洪能力,并与黄大仙区议会多次讨论,其后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举行了「共建启德河」的公众参与活动,得出三大设计原则,包括:

  • 以排洪为先
  • 尽量不覆盖河道
  • 活化成市区绿化河道走廊

美化摩士公园(一号公园)

美化摩士公园(一号公园)

渠务署把握改善启德河的机遇,将相邻的摩士公园(一号公园)一并实施美化及改善工程。

美化后的摩士公园(一号公园)无隔间设计以提升

  • 畅达性
  • 空间感
  • 与启德河的共融感
摩士公园(一号公园)原貌

摩士公园(一号公园)原貌

摩士公园(一号公园)原貌

摩士公园(一号公园)原貌

美化后的摩士公园(一号公园)构想图

美化后的摩士公园(一号公园)构想图

保留旧石墙

保留旧石墙

沿东光道100多米长的麻石墙是启德河原有特色之一,成为附近居民的共同回忆,渠务署进行改善工程时亦特别保留原有的石墙。

改善工程前旧石墙原貌

改善工程前旧石墙原貌

改善工程后保留了旧石墙

改善工程后保留了旧石墙

昔日的启德明渠

昔日的启德明渠

于60年代,市民在启德明渠旁搭建寮屋生活,把生活废水直接倒进明渠。

于70年代,新蒲岗的工业部分污水未经处理便排放到启德明渠,令水质变得非常恶劣。

于90年代,政府采取了两项措施来改善启德明渠的水质:

  • 建造旱季截流器
  • 将沙田及大埔污水处理厂已处理的排放水输送到启德明渠以持续冲洗河道
60年代的启德明渠

60年代的启德明渠

60年代的启德明渠

60年代的启德明渠

70年代的启德明渠

70年代的启德明渠

绿化元素

绿化元素

渠务署加入四大活化元素,将启德河活化为翠绿怡人的市区绿化河道走廊。

活化元素一:河边花槽

在启德河河岸两旁种植季节性悬垂植物,营造具有特色及主题的启德河景观。

活化元素二:仿石种植

在河壁设置仿石并加设置种植盆用以种植十多种植物来营造启德河的绿化及天然景观。

启德河原貌

启德河原貌

河边花槽 - 簕杜鹃

河边花槽 - 簕杜鹃

仿石种植盆

仿石种植盆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

活化元素三:河床种植槽

在启德河河道比较宽阔的位置,栽种水生植物,在不阻排水的情况下能营造自然河流效果,也能吸引幼鱼和两栖动物在这里栖息。

桐花树

桐花树

文殊兰

文殊兰

水葱

水葱

生机处处

生机处处

活化元素四:鱼洞穴及导流石

渠务署将合适天然河道的生态元素应用于启德河,加设鱼洞穴及导流石,以改变水流方向及速度,供鱼群在河道栖息,令启德河的生态环境持续发展。

鱼洞穴及导流石

鱼洞穴及导流石

小白鹭

小白鹭

大白鹭

大白鹭

白胸翡翠

白胸翡翠

夜鹭(成鸟)

夜鹭(成鸟)

夜鹭(幼鸟)

夜鹭(幼鸟)

孔雀花鱂

孔雀花鱂

花身鯻

花身鯻

黑鸢

黑鸢

太子道东箱形暗渠

太子道东箱形暗渠

由于太子道东下的启德河排水空间有限,为更进一步增加排洪能力,渠务署在太子道东地底的启德河毗邻加建一条长约100米的双管箱形暗渠,连接启德发展区段启德河。

太子道东将启德河分为黄大仙段及启德发展区段,此处标志着黄大仙段的结尾。

箱形暗渠入口

箱形暗渠入口

 

有关启德河改善工程详细资料,请浏览以下网页:

启德河改善工程网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