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渠務署 - 可持續發展報告 2013-2014

渠務署主要職責 / 防洪概要

[English Version] [简体] [圖像版本] [核實聲明] [回應表格] [主要統計數據]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內容索引] [網頁指南]

渠務署主要職責之下章節

[防洪概要] [污水處理概要]

[banner5.jpg]

4,497公里 污水收集及雨水排放系統總長度

渠務署矢志提供世界級的雨水排放及污水處理服務,促進香港的可持續發展,並不斷優化污水處理服務和排水系統,以滿足香港的需要。

防洪概要

為防治洪患及保障公眾安全,我們確保轄下排水系統以國際標準建造,並適時妥善維修。本港2013年總降雨量超過2,800毫米,較1981至2010年約2,400毫米的平均降雨量高出接近20%。儘管大雨頻繁,不時還有熱帶氣旋掠過帶來風暴潮,但年內並未發生任何嚴重水浸事故。

過去一年,渠務署繼續進行多項防洪工程,以提升相關地區的防洪能力和減低其水浸風險。我們除了確保轄下設施妥善運作,目前亦正分階段檢討各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及擬定相關策略,以配合香港高速發展的步伐及對排水服務的需要。

現有排水設施的運作及維修保養

在2013-14年度,我們一如既往地就雨水排放設施進行定期巡查及預防性維修保養工作。為確保系統運作暢順,我們定期檢測設施的功能和結構,以適時為有問題的雨水進水口、雨水渠及河道進行維修;尤其在雨季前後,檢修工作更為重要。過去一年,我們巡查了逾2,000公里的雨水渠及河道。

緊急事故及應變措施

除了日常的運作及維修,我們設有「緊急事故及暴風雨應變組織」,全年無休地處理緊急和水浸事故。該架構下設有由高級專業人員督導的緊急事故控制中心,並在緊急情況下啟動,負責協調全港緊急清理淤塞雨水渠和河道的工作,對水浸報告作出回應,以及向政府內部提供資訊,並在有需要時向公眾發放訊息。

蓄洪計劃

香港部分地區因上游發展引致高峰雨水流量增加,以致下游的排水系統不勝負荷;在此情況下,蓄洪方法便派上用場。當下游地區已完成發展,而上游地區仍在發展之中,採用傳統方法在下游繁忙街道改善現有排水系統,將會引致嚴重交通擠塞,對公眾造成滋擾。蓄洪計劃的原理是在暴雨期間,將雨水引流至地下蓄洪池暫時貯存,以紓緩下游排水系統的壓力。當下游排水系統的雨水量減退時,便可將蓄洪池中的雨水抽出及排放,騰出空間以應付下一場暴雨。

目前大坑東和上環的蓄洪計劃已投入運作,大大減低旺角及上環的水浸風險,成效理想。在2013-14年度,我們繼續為蓄洪池及其附屬設施進行維修保養,以確保設施於暴雨期間正常運作。

[section5_photo1.jpg]

大坑東地下蓄洪池內部

雨水排放隧道

雨水排放隧道系統將高地的雨水截取,然後改道直接排出大海或河溪。此方案減少從高地流入下游市區的徑流,從而大幅降低下游的水浸風險,同時無需於下游市區進行大規模排水改善工程,避免了對交通及市民的影響。

渠務署目前管理4條雨水排放隧道,包括啟德雨水轉運計劃、港島西雨水排放隧道、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荃灣雨水排放隧道,總長度約22公里。上述雨水排放隧道啟用後,流入上環、中環、金鐘、灣仔、銅鑼灣、旺角、荔枝角、長沙灣、深水埗、荃灣及葵涌等下游市區的地面徑流大幅減少,提升相關區內的防洪能力。

[section5_photo2.jpg]

元朗鄉村防洪計劃

鄉村防洪計劃

渠務署現時正操作27個鄉村防洪計劃,為35條低窪鄉村提供防洪保護,減低其水浸風險。鄉村防洪計劃的工程一般包括建造防洪基堤,將低窪村落與鄰近土地分隔,藉以阻截雨水流入村內;另於村內建造蓄洪池及雨水泵房,在暴雨期間暫時將雨水貯存,然後在暴雨過後將雨水抽至村外的渠道排放。

鄉村防洪計劃採用自動運作模式,透過遙測裝置控制,無需駐員監察。為確保設施運作正常,我們會定期巡查蓄洪池及排水道,並按時試行和測試雨水泵房。

[section5_chart1.jpg]

鄉村防洪計劃的設計圖

規劃、設計及建造新的排水設施

檢討雨水排放整體計劃

渠務署自1989年成立以來,迄今已完成8項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和3項雨水排放研究,範圍涵蓋全港所有容易受水浸影響的地區;我們亦完成了一系列排水工程,全面提升各區的防洪能力。為應對香港的最新發展及氣候變化對排水系統的潛在影響,我們必須適時檢討和更新雨水排放整體計劃,因時制宜地擬定策略,以回應日益提高的雨水排放需求。各項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的檢討研究經已陸續展開,以全面評估已竣工排水改善工程的效益,並按需要建議進一步的改善措施。

元朗和北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研究,以及跑馬地雨水排放研究,已於2011年完成。我們現正檢討西九龍、東九龍、大埔、沙田及西貢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預計於2014年及2015年完成。至於港島北的檢討研究將會於2014年開始,並於2016年完成,其餘的檢討研究則正在規劃之中。

設計及建造新的排水設施

在2013-14年度,我們繼續推展以下大型防洪工程: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旨在紓減跑馬地及灣仔區的水浸風險,工程項目包括建造一個容量達60,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一所綠化泵房、一所設有垂直綠化的風扇房、一條長約650米的雙管道箱形暗渠,以及相關的運動場重建工程。跑馬地馬場的主體合約工程已於2012年9月展開,第一期地下蓄洪池將於2015年雨季前落成啟用,整項工程則預計在2018年雨季前完成。

[section5_photo3.jpg]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的工地
啟德河上游及中游改善工程

啟德河上游及中游改善工程旨在提升東九龍的防洪能力,工程涵蓋重建及修復蒲崗村道至東光道一段長約600米的啟德河上游,以及東光道至太子道東一段長約500米的啟德河中游,另於啟德河旁建造一條長約400米的箱形暗渠。建造工程已於2011年11月展開,並預計於2015年至2017年分階段完工。

[section5_photo4.jpg]
啟德河上游及中游改善工程
[section5_photo5.jpg]
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

為提升平原河河口至蓮塘/香園圍口岸一段深圳河的防洪水平,我們現正進行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工程將改善平原河至白虎山一段4.5公里長的深圳河,以及在河岸建造滯洪區,以設置80,000立方米容量的蓄洪湖泊,同時為動植物提供棲息地及改善環境。上述設施配合河畔的綠化元素,將豐富深圳河的生態環境。治理深圳河第四期工程的前期工程,即位於有關河段側一段邊境巡邏路的重置工程已於2012年3月動工,主要治河工程亦已於2013年8月開展,整項工程預計於2017年完工。

[section5_photo6.jpg]
已完成的治理深圳河第一、二及三期工程
[section5_photo7.jpg]

承諾保育環境、實踐「藍、綠建設」

為保護環境,我們於河道工程的規劃及設計階段,繼續加入「藍、綠建設」的意念,藉以推廣環境保育和可持續發展。在設計排水改善工程時,我們致力消除水浸風險之餘,亦同時積極保留原有河道的生態功能、復修受損河道、於河堤及河床選用天然的物料,以及保育原有的生態環境。

我們相信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其渠務系統的設計應以「藍、綠建設」的意念為本;「藍」象徵水體,「綠」則代表綠化景觀。其特色包括蓄洪湖泊、綠化天台、多孔透水路面、雨水回用系統等。我們透過採納合適的「藍、綠建設」元素,在源頭減少地面徑流的高峰流量,從而提倡更符合自然的排水系統。渠務署會繼續發掘更多「藍、綠建設」的應用途徑,同時研究如何在現有排水系統中加入此意念。

管理地下排水及污水收集網絡

渠務署現時管理超過4,000公里的地下管道,包括污水渠及雨水渠。這些地下管道不少已使用數十年,有老化和損耗的情況。我們訂立了定期檢查計劃,以監察管道的狀況,並按需要進行復修工程。在2013-14年度,我們復修了總長約26公里的污水渠及雨水渠,工程費用約為9,500萬元。

由於預計未來需要復修的管道將日益增加,我們於2012年10月展開了相關研究,制訂長遠及全港性的更換及復修策略,務求更完善地管理地下渠務管道。當研究完成後,我們將擬定全面的更換及復修策略及工程計劃,以及時更新排水及污水收集網絡。與此同時,我們亦會研究及採用各種先進更換及復修技術的可行性及優勢,以便以最有效率和效益的方法進行工程。透過以上措施,我們可以訂定系統化和具成本效益的方案,有效保養管道網絡,確保其功能健全。

 

[English Version] [简体] [圖像版本] [核實聲明] [回應表格] [主要統計數據] [全球報告倡議組織內容索引] [網頁指南]

主頁 | 署長序言 | 關於本報告 | 年度大事 重點輕描 | 管治方針 | 渠務署主要職責 | 環境管理 | 持份者參與活動 |
與供應商攜手合作 | 營運效率 | 關己及人 愛護員工 | 完成目標 |

(c) 版權所有 2014 請使用微軟IE 8.0 或以上及 1024 x 768 解像度來獲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