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全文] [English Version] [繁體] [图像版本] [网页指南]
主页 |
署长序言 |
关于本报告 |
25周年志庆 |
管治方针 |
渠务署主要职责 |
环境管理 |
持份者参与活动 |
与工作伙伴携手合作 |
关爱员工 |
自1989年成立以来,渠务署一直肩负着污水处理和雨水排放的重任,保护香港市民免受水浸威胁,并得到适切妥当的污水处理服务。
2014年,渠务署正式成立25周年,而香港的渠务基建则已历经近百年的发展。在此,让我们回顾香港渠务发展的点滴。
[section5_photo1.jpg]
1850s 在19世纪中末叶,香港的渠道是「雨污合流」,利用雨水冲走污物,而污水会直接排到水体。当时,香港人口不足10万,市民日常活动所产生的污水排放,并未对河流及沿海生态造成重大影响。1900s 在20世纪初,城市人口增加,为改善「雨污合流」衍生的卫生问题,政府于20世纪初开始实施「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排放系统开始分离、各成一体。1950s – 1960s 经历数十年的社会发展,早年建设的渠务系统已未能跟上步伐。香港工业起飞,污水量大增,不少污水未有得到妥善处理便排放至河流及海洋。加上数个新市镇落成,大量土地表面被水泥覆盖,令地面径流大增,加剧水浸问题。1956年,全港第一间污水隔筛厂在九龙晏架街启用,成为香港渠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70s – 1980s 为更长远和全面规划香港的渠务发展,经过全面的研究后,政府认为需要成立一个独立部门,专责检视、规划及建造全港的渠务系统。1989年9月,政府按《白皮书:对抗污染莫迟疑》建议成立渠务署。
经历百年发展,香港的渠务系统由「雨污分流」的雏形,发展成今天总长度超过4,500公里的污水收集及雨水排放系统,为市民提供优质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渠务署一直未雨绸缪,研究及引进崭新的雨水排放及污水处理方案,为未来挑战做好准备。
于2014-15年度,渠务署继续进行多项防洪工程,包括蓄洪计划、雨水排放隧道、乡村防洪计划,以提升相关地区的防洪能力、减低其水浸风险。除了日常的运作及维修,我们设有「紧急事故及暴风雨应变组织」,全年无休处理紧急和水浸事故。
我们除了确保辖下设施妥善运作外,亦分阶段检讨各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拟定相关策略以配合香港未来发展。渠务署自成立以来,迄今已完成8项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和3项雨水排放研究,范围涵盖全港所有容易受水浸影响的地区。
元朗和新界北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以及跑马地雨水排放研究,已于2011年完成。我们现正检讨西九龙、东九龙、大埔、沙田及西贡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预计于2015至2016年完成,而港岛北的检讨研究亦已于2014年展开,其他的检讨研究则正在规划之中。
[es_section5_photo2.jpg]
跑马地地下蓄洪池(第一期)的内部
[es_section5_photo3.jpg]
可调式溢流堰的操作示范
[es_section5_photo4.jpg]
治理深圳河第4期工程的鸟瞰图
污水收集、处理及排放,是渠务署另一项核心服务。透过不同的污水处理程序和先进技术,污水中大部份的污染物、有毒物质和细菌都会被去除。我们一直致力提升污水处理服务的效率及质素,以保护本港海域的水质。
[es_section5_photo5.jpg]
2015年3月污水处理厂位置图
渠务署辖下设有多个化验室,提供专业及高质素的化验服务,确保我们的污水处理过程达到法定要求。于2014-15年度,我们开展为4个测试微量金属的项目申请认可资格,预计至2015-16年度,我们的认可测试项目将可增加至30项。我们日常进行测试的种类超过14个,而年内就完成超过257,000项分析。有关主要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水水质测试结果,可浏览我们的网页。
[es_section5_photo6.jpg]
排放水隧道内壁的衬层工程
[es_section5_photo7.jpg]
望后石污水处理厂的鸟瞰图
[es_section5_photo6.jpg]
北区及吐露港污水收集系统工程, 南丫岛污水系统工程, 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计划, 石湖墟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 梅窝污水处理厂改善工程, 扩建乡村公共污水收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