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三項創意工程分別獲「工程創意大獎」冠軍及優異獎(日期:2013年4月12日)
2013年4月16日
香港工程師學會於四月十二日舉辦傳媒發報會,公佈「工程創意大獎2012/13」結果。 渠務署三項創意工程:「應用混合沉澱技術的環保污泥處理程序」、「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及「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分別榮獲技術組別冠軍及建造組別二個優異獎。有關「工程創意大獎2012/13」的結果可瀏覽以下網站:
http://www.hkie.org.hk/engineeringweek/awardforengineeringindustry/press.html
冠軍獎:應用混合沉澱技術的環保污泥處理程序
渠務署透過「混合沉澱法」精簡整個污泥處理程序,每年成功節省達440萬度電,以及減少排放3,000噸二氧化碳和700噸固體污泥。渠務署採用的「混合沉澱法」,是將二級生物處理後的一部分剩餘活性污泥(主要是微生物)經捷徑回流至初級沉澱池,使沉澱、生物處理及污泥濃縮等程序得以同步進行,因而減省污泥處理所需的時間及能源消耗。「混合沉澱法」亦有助加強污泥消化的效率,從而產生更多生物氣(又名沼氣),令每年從再生能源所節省的用電增加220萬度電,雙重環保。
有關混合沉澱技術的資料,可瀏覽以下短片:
應用混合沉澱技術的環保污泥處理程序 (只提供廣東話版本)
優異獎: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是西九龍一項重點防洪工程,利用在高地截流的方案,大幅提升下游荔枝角、長沙灣及深水?市區抵禦暴雨的能力。為確保隧道穿越的五條鐵路及毗鄰密佈的地下基建設施不受影響,工程採用一個高成本效益創新方案,引進高及4.2倍大氣壓力的高壓技術施工、更達至零減壓病個案,為香港隧道建造展開新一頁。工程另一項創新,是首次以單一部特殊設計的隧道鑽挖機,建造兩段分別位處堅硬岩石及軟土截然不同地質的隧道,相比傳統需用兩部不同構造隧道鑽挖機的方案,減省一台需耗用650鋼鐵及大量能源鑄造、工程支出逾億元的隧道鑽挖機,實踐可持續發展理念。
有關工程的資料,可瀏覽以下網站:
www.dsd.gov.hk/others/LCKDT
優異獎: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上游截流、中游蓄洪、下游疏浚」是本港防洪的三步曲。建於跑馬地遊樂場底下的蓄洪池,容量為60,000立方米、相等於約24個標準游泳池,是本港第三個蓄洪池,也是首個結合「可調式溢流堰」及「數據採集與監控」系統的工程項目,溢流堰會根據水位感應器自動調節高度並將雨水引入蓄洪池,控制下游流量,以達致防洪效果。另外,蓄洪池採用了淺缸設計,令溢流堰於暴雨過後隨下游暗渠水位下降而降低,將蓄洪池內逾三分之二的雨水經溢流堰排走,其餘則由水泵抽走,與傳統設計需全由水泵抽走比較,能大大減省耗電量。
有關工程的資料,可瀏覽以下網站:
www.dsd.gov.hk/others/HVUSSS
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蔡健權教授(右)及卓越工程巡禮2013籌備委員會主席陳志超工程師(左)公佈「工程創意大獎2012/13」結果
渠務署助理署長(機電工程)佘少權先生(右三) 、總工程師(污水處理)陳昌炳先生(左三) 和「應用混合沉澱技術的環保污泥處理程序」的項目團隊與香港工程師學會會長蔡健權教授(左四) 在傳媒發報會中合照
渠務署總工程師(排水工程)陸偉雄先生 (右) 向傳媒介紹「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項目
渠務署高級工程師(工程管理)簡漢成先生 (中) 向傳媒介紹「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項目
如欲查看有關傳媒發報會的新聞報導,請瀏覽以下超連結:
香港商報
http://www.hkcd.com.hk/content/2013-04/13/content_31803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