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设计及建造方面的创新技术

政府近年推动「建造业2.0」,鼓励建造业应用创新科技。这项措施已在公共工程项目中先行试验,把「创新」、「专业化」及「年轻化」三大元素纳入工程合约要求中。为响应「建造业2.0」,本署在工程设计和建造阶段采用场外建造方法、进行工地管理数码化工作,以及使用多项智能环保创新技术,务求在提高施工效率、质素及安全水平之余,亦尽量减低工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场外建造

为了克服土地使用的限制,本署早于工程设计阶段已考虑应用各项可行的建造技术,例如建筑信息模拟技术(BIM)、场外建造,包括供制造和装配的设计(DfMA)和「组装合成」建筑法(MiC)等。场外建造是指首先在工厂内生产预制组件或组装组件,然后把组件运往施工地点以便实地安装。

沙头角污水处理厂第一期扩建工程的工地写字楼和临时污水处理厂均采用场外建造方法兴建,如采用钢筋预制组件、独立的预制建筑组件等。在厂房加工钢筋和制造独立的建筑组件,不但能减省现场施工工序、有利施工管理工作,而且能与地基工程等施工工序同时进行,减少天气、人手和场地限制对建筑过程的影响。与传统建造方法比较,场外建造方法能提升建造工程的生产力、安全水平、质素和可持续性。

采用场外组装方法建造工地写字楼

采用场外组装方法建造工地写字楼

采用场外建造方法组装的临时污水处理厂均衡缸

采用场外建造方法组装的临时污水处理厂均衡缸

 

工地管理数码化

本署顺应数码化的趋势,在不同的工程项目中试行虚拟实境系统、数码工程监督系统和智能安全帽等先进技术,从而逐步实践工地管理数码化,藉以提升管理效率及安全水平。

 

四维沉浸式电脑虚拟环境系统

负责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工程的团队利用「四维沉浸式电脑虚拟环境」系统(CAVE),将工程的最新进度以四维影像方式呈现。CAVE透过高解像度的立体投影画面创造虚拟实境,让多位用家在无需戴上任何辅助器材的情况下同时沉浸于同一个立体空间。管理层可简便且准确地计划未来工程,或预早发现潜在危机;他们亦可比较不同时期的工地外貌,甚至即时查看不同位置的监测数据,如有关沉降及环境监测点的数据,对工程进度一目了然。

工程团队亦正利用该系统加强工友的安全意识。工程团队与建造业议会合作,把安全训练软件安装于CAVE,让工友在不同的虚拟工作场景接受充满实感的安全训练。身处系统中的工友可以寓训练于游戏,而其他工友则可透过高解像度的立体画面同时观看训练过程,藉以加深自己的记忆和提升整体安全意识。

显示工程详情的立体投影画面

显示工程详情的立体投影画面

透过CAVE进行安全训练

透过CAVE进行安全训练

 

数码工程监督系统

本署在辖下首个「建造业2.0」先导项目沙头角污水处理厂第一期扩建工程中试行数码工程监督系统。项目团队使用自行研发的手机应用程式收集工地即时数据,包括相关的相片和施工情况,以便掌握工程最新进度,从而作出适时而准确的决策。长远而言,工地监督系统数码化有助我们提升施工效率、减少文书工作和减低记录出错的风险。

使用手机应用程式监督工地

使用手机应用程式监督工地

使用手机应用程式监督工地

 

智能安全帽

本署在进行沙头角污水处理厂第一期扩建工程时首次采用智能安全帽。内置感应器的智能安全帽可配合BIM,实时监测工人的位置,从而确保工人在已授权的工地范围工作。此外,感应器能即时收集工人的体温、心跳频率等身体状况数据,当侦测到异常状况,就立即通知安全主任,以保障工人安全。

智能安全帽有助大大提升工地安全水平

智能安全帽有助大大提升工地安全水平

 

智能环保装置

本署十分关注工程建造项目的环境影响。年内,我们采用了不同的智能环保装置,以改善能源管理状况和减低工程对周遭环境的影响。

 

净能柜

净能柜体积一般较标准货柜小,可在工地内灵活运用。它透过电网充电,亦能在夜间自动充电。净能柜的电池系统能够为工地的高耗电设备提供稳定电力,例如向一部24吨天秤供电,又或同时向一部除砂器、六台水泵及两部烧焊机供电。净能柜可减少工地对传统发电机的需求,从而降低8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亦能记录能源使用数据,以改善能源管理状况和提升能源效益。

净能柜为工地设备提供稳定电力

净能柜为工地设备提供稳定电力

 

绿色人工智能鹭鸟林监察系统

本署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在位于白鹭飞行路线上的沙田污水处理厂安装了360度人工智能相机,根据监测数据识别白鹭的种类和计算其数量,以便进一步了解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的工程对这些雀鸟的影响。相机配合先进的「边缘人工智能」技术,能读取投影在图像传感器上的入射光子内容,有助分析影像并即时追踪和识别鸟类。

安装于沙田污水处理厂的实时环境监控仪器

安装于沙田污水处理厂的实时环境监控仪器

人工智能相机能识别白鹭的种类

人工智能相机能识别白鹭的种类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