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9年3月 九十六期
渠务署「2018研究及发展论坛」圆满结束
回想最初加入本署,获派统筹部门举办一年一度的研究及发展论坛时,既担心又旁徨。由于笔者并无组织大型活动的经验,连研究及发展是什么也弄不清,统筹这项「大工程」真的不知从何入手。
当时心想,要把这项「大工程」办妥,须先了解其背景及由来。早于1998年,本署已成立研究及发展督导委员会,以统筹部门所有科研工作。由于当时部分研究项目亦有大学参与其中,因此从2006年起,本署便邀请一些大学教授和本署同事,一起分享合作研究的成果。根据前辈所述,首两年举办的论坛,只是在本署总部进行短短半天的分享会及工作午餐,与会人数在50至60人之间。人数虽不多,但却有好开始,让署方和大学教授建立了良好的网络。其后数年,随着研究项目日渐增加,论坛规模不断扩大。例如2011至2013年期间,本署便分别举办了一天、两天及四个为期半天的论坛,而地点亦改为更宽敞的北角政府合署、科学园、以及中央图书馆。至2014年,本署为庆祝成立25周年,首次举办了为期两天半的国际会议,邀请数十位来自十多国的雨水管理和污水处理专家参与,并在会上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水教育学院签署谅解备忘录,把科研工作网络扩展到海外,令本署的工作得到国际认可。
由于本署已有12年举办论坛的丰富经验,而多位曾参与其事的同事又无私地分享经验,并提供参考资料,笔者在筹办论坛时,可以省时省力,更加得心应手。
笔者筹办论坛时,除了获筹委会管理层提供宝贵意见外,土地排水部及机电工程部数十位同事其间亦携手合作,更在排练时及论坛当天把每项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令论坛圆满闭幕。为此,笔者深深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
秉承过往佳绩,刚于去年12月5日在科学馆举办的论坛亦反应热烈,吸引了五百多位本地学者、专业人士及业界代表参加,范畴涵盖智慧技术、可持续及创新雨水管理和污水处理。论坛邀请了11位分别来自四间院校、天文台及本署的讲者,旨在分享智慧技术、可持续排水系统管理、创新能源回收及先进污水处理技术的科研成果及经验。深信同事及其他与会者都获益良多。
是次论坛圆满结束,并获得学界及业界多方面的正面评价,谨此多谢各同事鼎力协助。深信部门会继续与各大院校的学者和专家积极研究最新技术,并与学术界以至国际机构建立良好而长远的工作关系,为香港科研作出贡献,把香港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
土地排水部
工程师
叶沛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