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务之声

2019年3月 九十六期
污水处理部2 (ST2)
在93期《渠务之声》,污水处理部1(ST1)已跟大家见过面,今期到污水处理部2(ST2)登场了!ST2于1996年成立,主要负责管理、操作及维修将军澳、九龙、葵青、荃湾、香港岛、大屿山及离岛区的污水和防洪设施。相信大家必定听过「净化海港计划」,而ST2的核心工作就是管理和操作此计划的污水处理设施,包括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及另外16所基本污水处理厂。维港两岸的污水经基本处理后,便经深层污水隧道输送至昂船洲污水处理厂进行一级化学强化处理,以去除当中大部分污染物,确保水质符合环境保护署订定的排放标准,最后经深海管道以扩散形式排出维港西面。
横空出世
ST2是部门现时其中一个最人才济济的部别,但原来成立之初只有少于十名员工,整个分部更只有两个组别,却要管理整个九龙区西北部污水设施的维修保养工作,以及验收新建厂房和其他改善工程,个中艰辛可想而知。当年,昂船洲污水处理厂仍在施工,大部分员工都在该厂工地的临时货柜内工作,直至1997 年厂房落成,职员才陆续迁入现在的行政楼。随着本港污水收集系统不断扩大,厂房遂渐增多,部别后来扩展成三个分组。
岩洞先驱
赤柱污水处理厂是香港以至东南亚首间建于岩洞的污水处理厂,为日后岩洞发展奠下基石。该厂更于2009年进行提升工程,在原来的活性污泥系统中加入载体,并改装成生物膜与活性污泥共池系统,在不增加占用空间的情况下,提升处理能力。此外,污泥收集箱亦改为密封式,以改善厂房的工作环境。
维港巨人
ST2负责管理和操作主要服务维港两岸的昂船洲污水处理厂。该厂处理全港逾七成人口的污水量,是全球同类污水处理厂中规模最大和设施最密集的厂房;设计污水处理量为每日245万立方米(相当于1 000个奥运标准泳池的容量),并提供化学强化一级处理。污水经处理后会进行消毒,再排出维港西面。处理污水收集所得的污泥经脱水后,则会由两艘运泥船「净港一号」和「净港二号」运往屯门污泥处理设施作进一步处理。
混能船「净港一、二号」
昂船洲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产量十分惊人,每天产生约750吨脱水污泥,若以陆路运输,每天需约55架次货柜车;若改用两艘运泥船运送,则不单较陆路可靠有效,更可大大减低香港公路的负担。混能汽车大家可能听得多,但本署有「混能船」则未必人人知道。「净港一、二号」是全港率先采用「柴油 - 电力推进」的环保运泥船,泊岸后更能直接从岸边取电,无须燃烧柴油,达致靠岸时零排放。
操作和维修保养这两艘运泥船殊不简单。两船除了每天须运送大量污泥外,更要配合污水处理厂内的污泥脱水设施及屯门污泥处理设施的状况,作适当操作调节;加上船上设备大多有别于一般船只,同事须学习个中操作和维修技巧,以确保污泥能顺利运往屯门污泥处理设施。
五花八门
ST2负责管理和操作的污水处理设施五花八门,单在大屿山及离岛已有多达20所不同类型的污水处理设施,当中包括提供一级处理服务的设施(如大澳隐化池及长洲污水处理厂)、2005年提升为化学强化一级处理厂的小蚝湾污水处理厂、提供二级处理服务的设施(如坪洲、喜灵洲、梅窝及榕树湾污水处理厂等),以及提供三级处理服务的昂坪污水处理厂,而涉及的污水处理技术亦多不胜数,包括传统隔筛除砂沉淀处理、化学强化一级处理、生物转盘、序批式反应器、氧化沟、组合池、滴滤池,以及近期常用的膜式生物反应器。
管理不同污水处理设施所需的知识和经验截然不同,加上大屿山及离岛区远离市区,人手、交通和资源安排尤其困难,要妥善管理、操作和维修各式各样设施殊不容易。
绿色排污
节能方面,九龙城一号及二号污水泵房最近在香港绿色建筑议会《绿建环评既有建筑(1.2版)》的暂定评核中获得最高级别的铂金级评级。此外,九龙城一号泵房及小蚝湾污水处理厂分别于2016及2017年获颁「香港环境卓越大奖」的公共服务优异奖,以表扬本署的环境管理工作。小蚝湾污水处理厂更设有目前全港最大规模的太阳光伏系统,为厂内设备提供电力。该厂亦设有植物苗圃,利用收集得来的雨水灌溉,务求节省用水。
联系大众
ST2于2018年共接待超过4 300名不同的专业团体、国内外交流团及公众人士,参观多个污水处理和防洪设施,让他们更深入了解本署的工作,以及加强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环保意识。此外,部分厂房还外借电影及广告公司作拍摄用途,其中赤柱污水处理厂和跑马地蓄洪池的独特地下空间尤其受欢迎。适逢本署今年成立30周年,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将于2019年11月16及17日举办开放日,让公众了解污水处理厂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