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污水處理廠見證25年


收集系統 - 工程花絮







助理署長傅大品先生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誕生 | |
|
|
位於馬料水、沙田海及城門河之間的沙田污水處理廠在1982年12月15日投入服務,當天由霍士傑太平紳士主持開幕儀式。沙田在過去四分之一世紀急速發展,人口大量增長,沙田污水處理廠亦在同事們的默默耕耘中,無間地為市民提供污水處理服務。 沙田是香港首批發展為衛星城市的地區之一。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於1973年正式開始,政府當時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同時,政府亦開始研究沙田污水收集及處理計劃,以配合沙田的發展。 1975年,政府在現時賽馬會體藝中學的位置建造了一個臨時污水處理廠,採用組合式處理系統和表面曝氣兩種二級處理方式處理污水,該廠直至1982年沙田污水處理廠第一期啟用後才拆卸。其後25年,沙田污水處理廠便一直擔當處理沙田區污水的任務,其間經歷了多番變遷。
|
|
1982年 第一期啓用
第一期的設施只有6組初級沉澱池、曝氣池、12個最後沉澱池及4個污泥消化缸等,其設計的處理流量為每天102,870立方米。
|
|
1986年 第二期啓用 | |
於1986年投入服務的第二期設施包括新增的6組初級沉澱池、曝氣池、12個最後沉澱池等,處理量因此可倍增至每天205,000立方米。 由於廠房建於填海土地,啓用至今,經常出現路陷、斷水、斷電、爆喉等情況,實在使我們疲於奔命。幸而主要的污水處理設施都設於地面以上,結構亦穩固,加上同事們齊心協力,設法搶修,並不斷提升廠內設施的靈活性,以應付突發事件,污水處理廠因此仍可保持運作暢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