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渠務署
環境管理

環境管理

corner
560,000

種植灌木數量

我們和合作夥伴承諾攜手共同努力實施各種環保措施,創造更環保、更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綠化與生態保育

「淨化海港計劃」二期甲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綠化及美化工程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位於西九龍當眼位置,從北面的荔枝角和東面的大角咀高樓大廈,可俯瞰污水處理廠的面貌,西南面則有植被豐茂的綠林作屏障。為改善污水處理廠的視覺景觀,我們已展開以下的環境改善工程。

立面設計

立面設計的主要面貌包括利用仿木材覆蓋板牆、綠化道路兩旁及天臺及利用3種不同顏色的組合式鑲板以改善視覺感觀。當中的組合式鑲板特別仿傚中國古字「水」為題材。

綠化道路兩旁及天臺,加強綠化效果

道路兩旁將放置不同形狀及組合的花槽,種植一些本地植物。天臺亦會以不同組合的灌木、地被植物及碎石綠化環境。

仿傚中國古字「水」的組合式鑲板

仿傚中國古字「水」的組合式鑲板

綠化道路兩旁模擬圖

綠化道路兩旁模擬圖

以不同顏色及圖案覆蓋沉澱池

為沉澱池安裝不同色彩的密封式玻璃纖維強化塑膠蓋面,這樣不但能提升視覺效果,同時亦能有效控制污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氣味。

已覆蓋的沉澱池

已覆蓋的沉澱池

除此之外,我們矢志推進可持續發展,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新建的工場及主泵房現正進行綠色建築環境評估認證(BEAM Plus)評核,參與綠色建築環境評估認證計劃的建築物會獲得一個標籤,顯示樓宇的整體質素。為展示我們致力保護環境的決心,我們在現有建造合約上對樓宇效能作出多項調改和提升。改善工程包括設置廢物回收室、利用玻璃混凝土作鋪路物料、重用拆卸工程廢物、增設太陽能光伏板和使用發光二極管(LED)燈具節省能源、選用分槽式沖水廁所節約用水,以及加裝通風機改善室內空氣質素。

綠色建築環境評估認證評估範圍

綠色建築環境評估認證評估範圍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外貌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外貌

建議於啟德河改善工程工地進行綠化及生態保育工程

啟德河是東九龍的主要排水道之一,起點位於黃大仙蒲崗村道,經彩虹道及毗鄰東頭邨和東匯邨的東光道流至太子道東轉入地底,橫越啟德發展區,最後流入維多利亞港。啟德河全長約2.4公里,早於數十年前配合前啟德機場一同興建,已不足以符合現行的防洪標準。在暴雨期間,彩虹道經常發生水浸,嚴重影響黃大仙和鄰近地區的交通。啟德河改善工程現正進行中,目的是提高啟德河的排洪能力,紓緩鄰近地區的水浸風險。

啟德河位置

啟德河位置

為鼓勵公眾參與啟德河的規劃,我們於2010年及2011年先後舉行兩個階段的「共建啟德河」公眾參與活動。從諮詢結果可見,公眾冀盼啟德河在發揮重要的防洪作用之餘,也可活化為翠綠宜人的河道及優美的城市特色。為達到市民的期望,我們在啟德河改善工程加入了多項園境、綠化及生態環境保育元素,希望活化啟德河成為一條富吸引力的城市綠化河道。有關的綠化工程包括沿着河堤裝設花槽及人工仿石,並於河床種植經挑選的水生植物,以營造自然景致。河道兩旁上現有的花崗石矮牆將盡量保留作文物保育。雖然現有的河岸環境生態價值較低,但我們準備在啟德河河床加設魚洞穴和天然石塊,藉此改善微生境及優化物種的多樣性。西貢蠔涌河進行河道改善工程時亦有加設這類設施,成效甚佳。

啟德河改善工程現正分階段進行。啟德河上游(蒲崗村道至東光道)的建造工程已於2011年10月動工,預計於2017年完竣。此外,我們亦計劃於2013年年底展開中游(東光道至太子道東)的建造工程。土木工程拓展署已於2013年年初展開位於啟德發展區的下游改善工程,預計於2018年竣工。

在蠔涌河建造溪內保護區,供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其他水生動物在河水流速高時棲身

在蠔涌河建造溪內保護區,供魚類、無脊椎動物和其他水生動物在河水流速高時棲身

沿蠔涌河裝置導流石塊,以改變下游的流向和流速,藉此創造多元化生境/保護區

沿蠔涌河裝置導流石塊,以改變下游的流向和流速,藉此創造多元化生境/保護區

活化後啟德河的切面及立視構想圖

活化後啟德河的切面及立視構想圖

渠務署設施的綠化工作

在2012-13年度,本署繼續在各工程項目積極進行綠化工作,當中包括在新項目及現有設施加入天臺綠化。年內,我們共種植了超過3,300棵喬木和56萬棵灌木,並增設3,200平方米的綠化天臺。

增設的綠化天臺面積

於2012年落成的綠化天臺工程包括大元污水泵房、長沙灣污水泵房、水船街污水泵房及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這些綠化天臺不僅美化環境,更能在夏季時降低建築物頂層的溫度,有助緩減熱島效應。

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的綠化天臺

土瓜灣基本污水處理廠的綠化天臺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綠化天臺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綠化天臺

舊墟污水泵房的綠化天臺

舊墟污水泵房的綠化天臺

兆康污水泵房的綠化天臺

兆康污水泵房的綠化天臺

水船街污水泵房的綠化天臺

水船街污水泵房的綠化天臺

渠務署設施的垂直綠化與相關的研究和發展

本署自2009年6月起與香港大學合作,於沙田污水處理廠內的4個污泥貯存缸外牆進行垂直綠化研究,探討不同攀緣植物的綠化表現及它們對外牆散熱的成效。研究成功於2013年3月完成,結果顯示被植物覆蓋的外牆表面,在夏天的溫度可減低攝氏7度。此研究項目榮獲「香港園境師學會設計大獎2012」規劃與綠化研究組別優異獎。

此外,我們有系統地研究了以兩種攀緣模式生長的20種攀緣植物,即依靠鋼網支架生長的模式與自行在混凝土上攀爬的模式。研究顯示,依靠鋼網支架生長的垂直綠化模式與自行攀爬模式的綠化效果非常理想。研究為期30個月,期間記錄了20種攀緣植物的生長特性及表現,這些資料對日後的綠化項目有很大幫助。由於安裝簡單、保養容易、安裝成本較低及有良好的綠化效果,我們會鼓勵工程人員在新工程及現有的設施加設以上兩類攀緣植物。

沙田污水處理廠的垂直綠化

赤柱污水處理廠的室內垂直綠化

赤柱污水處理廠的室內垂直綠化

除了以上兩種垂直綠化植物攀緣模式外,我們亦嘗試探索利用專屬垂直綠化系統於室內進行垂直綠化的可行性。2013年1月,我們在位於岩洞內的赤柱污水處理廠嘗試種植了逾60米長的室內垂直綠化牆,並安裝了5款不同的垂直綠化系統。我們將與香港中文大學共同研究所安裝的室內垂直綠化系統,測試它們的表現及其成本效益。有關研究預計於2014年完成。

大埔的綠化工程及生態保育措施

於大埔區的雨水排放改善工程不單紓緩區內的水浸風險,同時亦在區內進行具價值性的綠化工作。為保育原有河道的生態價值,我們的工程師所設計的雨水排放設施均注入以下所列舉的不同環保元素。

模仿原有河道特徵

為紓緩當區的水浸風險,我們在現有的大埔河道進行改善工程以增加河道的排水流量,而河道堤岸兩旁均鋪設石籠或混凝土草格,模仿原有河道環境。

在河道內兩旁鋪設石籠

在河道內兩旁鋪設石籠

在河道內兩旁鋪設石籠

在河道內兩旁鋪設石籠

有些天然河道的河床是以石塊為主。在進行河道改善工程後,我們採用了亂石基底,模仿原有天然溪澗的環境,促使生物繁衍。亂石基底由不規則的石塊和卵石組合而成,取替單一大小的河床石塊,能使河道形成深池和淺灘,為土生的大小魚類提供棲息空間。

在河床內放置不規則的石塊和卵石

保留原有河道的基底

在水浸風險較低的地區進行河道改善工程時,我們沒有採用掘深和擴闊河道的方案。取而代之,我們會在河岸兩旁加建防洪牆,保留原有河道的基底,從而保育原有河道的生態功能。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更會將一段原有河道保留,以保育河中生態及減低工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保留一段約二百米長的原有河道

保留一段約二百米長的原有河道

在河岸兩旁加建一米高的防洪牆

在河岸兩旁加建一米高的防洪牆

河岸綠化

為促進河道綠化,我們的工程師及園境師沿河岸兩旁廣植經挑選的植物,以改善河岸景觀及生物多樣性。我們亦小心保護在原有河道四周的樹木,減低河道改善工程對天然環境的影響。

河岸兩旁廣植經挑選的樹木

保護河岸原有的樹木

保護河岸原有的樹木

修改河道岸線以保育原有樹木

修改河道岸線以保育原有樹木

在九龍坑村的生態保育工作

我們在九龍坑河溪發現了一種稀有的淡水魚,名為「側條光唇魚」。為了保育這珍貴的生態資源,我們在進行河道改善工程前於上流區域建造了一組臨時魚池,遷移河溪中的側條光唇魚至魚池內暫時棲息。在完成河道改善工程及恢復棲息地後,側條光唇魚會從臨時魚池遷回完成治理工程後的河道,繼續繁衍。

河道改善工程進行前在河溪捕捉側條光唇魚

河道改善工程進行前在河溪捕捉側條光唇魚

側條光唇魚的特徵為軀幹上有一條深色橫帶及6至7條黑色直條紋

側條光唇魚的特徵為軀幹上有一條深色橫帶及6至7條黑色直條紋

臨時魚池設有上蓋,防止魚池受陽光暴曬,魚池周邊亦設有圍網,避免人為騷擾

臨時魚池設有上蓋,防止魚池受陽光暴曬,魚池周邊亦設有圍網,避免人為騷擾

在林村谷的生態保育工作

林村河是受保護兩棲類動物香港蠑螈的棲息地。為了保育這珍貴的生態資源,在進行河道改善工程前及每年旱季工程重新開展前,我們捕捉工程範圍河道內的香港蠑螈,然後隨即將牠們遷往工程範圍以外的上游河道。

於河道改善工程進行前在河道捕捉香港蠑螈

於河道改善工程進行前在河道捕捉香港蠑螈

香港蠑螈腹部橙色的不規則斑紋

香港蠑螈腹部橙色的不規則斑紋

於工程範圍以外的上游河道將捕獲的香港蠑螈放生

於工程範圍以外的上游河道將捕獲的香港蠑螈放生

綠化天臺模擬圖

綠化天臺模擬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