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香港大部分地區已有相當的防洪保護,只是新界北部的天然洪氾平原和低窪地方仍會發生水浸。而且,一些如西九龍的舊區,由於現有系統排水能力不足,亦經常發生水浸。

為解決水浸問題,渠務署現正在新界進行一系列的工程,總造價達100億元的河道治理工程和鄉村防洪計劃,並在西九龍實施造價40億元的市區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以便大幅提高這些地方的排洪能力。到目前為止,我們在新界北部地區完成了約52公里的河道工程,並有23個鄉村防洪抽水計劃在運作當中,大大紓緩了新界北及新界西北的水浸情況。自1995年,我們已消除了72個水浸黑點。

此外,我們現正策劃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的整體計劃,目的是為全港提供高標準的防洪水平。


2003/04 年內發生的水浸事件
在2003年全年總雨量只有1 942毫米,而紅色暴雨警告信號亦曾在5月5日當新界北部下起傾盤大雨時懸掛過一次。當天早上,新界北區的老鼠嶺和元朗區的馬田壆曾發生嚴重水浸。老鼠嶺是新界北部最後的一個嚴重水浸黑點,在該次水浸事件的拯救行動中,一名高級警察督察不幸喪生。



老鼠嶺的嚴重水浸問題可望在2006年年中,當該處附近的治理深圳河計劃第3階段工程及平原河修復計劃完成後消除,有關工程已分別於2001年12月及2003年5月展開。而馬田壆的水浸問題亦可在2006年年初,而當元朗排水繞道完成後獲得改善,而工程已於2003年1月開始施工的。


2003/04年度的進展
在2003/04年度,我們大致完成約12億元的防洪工程。這些工程包括元朗馬田村和水邊圍兩個鄉村防洪計劃、元朗和錦田9公里的新排水道,以及西九龍約10公里的雨水渠。

政府現正積極進行一系列的大型雨水排放改善工程,以解決水浸問題。在建造中的包括在新界北部和西北部造價24億元,以及在西九龍造價約25億元的工程。此外,在新界、西九龍和其他易受水浸地區(例如東九龍、荃灣、港島北部),另有造價73億元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正於策劃或設計階段。這些主要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計劃詳載於附錄A,而工程計劃的施工地點則載於附錄B 。



新界的防洪工作
新界的防洪工程大致可分為兩大類:計有興建排水道匯集和輸送洪水入大海,以及建造鄉村防洪抽水計劃,以保護低窪地區的村落。

隨著近年若干排水道完成,新界的水浸情況,特別是新界北部的羅湖、河上鄉、燕崗和天平山,以及新界西北的天水圍、元朗和錦田的水浸情況已有顯著改善。以往狹窄多彎的天然水道一旦出現泛濫,新界的洪氾平原便不時會出現水深1至1.5米的水浸。現時在這些易受水浸地區成千上萬的居民已得以免受水浸的威脅。

至於在洪氾平原內的低窪村落,我們已完成了23個鄉村防洪抽水計劃,使30條村落免受水浸威脅。現時居於超過220公頃低窪地區村落的3萬居民已受到保護。


在新界北部,治理深圳河計劃第3階段工程及平原河修復計劃進展順利。這兩項雨水排放改善工程完成後,新界北部最後的一個嚴重性水浸黑點老鼠嶺的水浸情況將可大為改善。

在新界西北,牛潭尾主排水道、元朗排水繞道和新田東主排水道,以及橫洲和米埔老圍/米埔新村的兩個鄉村防洪抽水計劃的建造工程均進展順利。



市區的防洪工作
市區的防洪工程主要包括改善雨水排放網絡的流量,以便有效率地匯集和輸送雨水。在特別情況下,我們會利用創新的方法例如蓄洪池、抽水站或把洪水分流的方式,以縮減那些可能對交通造成滋擾或與地下公用設施相阻的工程範圍。



在九龍市區,「西九龍雨水排放改善工程計劃」第1階段的工程已於2003年6月竣工,為油麻地、旺角、九龍塘、深水和荔枝角建造約10公里的雨水渠。第2及第3階段工程正進展順利。工程最關鍵部分包括建造大坑東地下蓄洪池,以及九龍塘至啟德明渠的雨水分流隧道,均會於2004年完成。在尖沙咀、油麻地、旺角、深水、長沙灣、荔枝角及九龍塘建造約35公里雨水渠的工程亦將於2007年陸續完成。我們現時亦正手策劃在荔枝角建造雨水轉運計劃,原因是該區一帶受到毗鄰地方的地面徑流,以及九龍區水塘潛在溢流造成的水浸風險影響。

我們亦就港島北部、荃灣、葵涌和東九龍易受水浸地區策劃造價26億元的雨水排放改善工程。為減少挖掘壕坑對這些地方的居民及道路交通的滋擾,我們計劃建造雨水排放隧道,把雨水引到別的地方,以紓緩現時排水量已告不足的排水系統的壓力。


減少水浸黑點
本署自1994年已鑑定超過一百個水浸黑點。這些黑點全部在我們嚴密的監察之下,而我們亦已採取改善措施以消除水浸的風險。去年,我們已成功消除了9個水浸黑點。


元朗排水繞道
過去十數年間,元朗市及周圍一帶發生過嚴重水浸事件。研究結果確定,現有的元朗明渠排水量不足以應付現今的防洪標準,即於二百年一遇的暴雨時,水位不高於堤岸。導至這情況的主因是過去二十年來元朗市中心急速發展,使洪氾平原的儲洪能力下降及逕流流量上升。此外,元朗市建於低窪地區,而現有的排水系統的設計未能符合現今的嚴格要求,亦是水浸的成因之一。



建造元朗排水繞道是改善元朗市雨水排放系統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元朗排水繞道的設計,是將元朗主明渠百份之十五的流量及所有於排水繞道南面集水區的逕流,轉引流入錦田河。竣工後的元朗排水繞道將有效降低元朗市的水浸風險,並為現有明渠提供所需之額外流量,以滿足元朗市的發展需要。


紓緩打鼓嶺一帶的水浸問題


由於週田村、李屋、鳳凰湖地勢低窪,而緊接下游的平原河和深圳河部份排洪能力亦不足夠,致使打鼓嶺一帶地方多年以來在暴雨期間經常出現水浸。

為解決水浸問題,我們在2003年5月展開了平原河的河道工程。有關工程將與深圳河第III階段的其他改善工程一併於2006年完成,屆時將可紓緩該區一帶的水浸問題。



在工程期間,我們會採取兩項重要的臨時紓緩措施。第一項是於2004年雨季前,除了兩個與現有道路交的地點外,我們把新河道全面挖掘至設計的深度和闊度,這些部分完成的河段在一旦發生暴雨時可用作蓄洪池。此外,在近蓮麻坑路平原河河口現有的邊境保安欄柵已進行修建,以便在暴雨期間,可以打開欄柵,使洪水更暢流無阻。

雖然這些措施並不能全面保護這些地區免受水浸之苦,但我們發現在2004年4、5和6月六次黃色/黑色暴雨警告信號發出期間,洪水均可蓄在建造中的河道內,並沒有溢出,引致附近地方水浸。




大坑東蓄洪池計劃


大坑東蓄洪池計劃是西九龍雨水排放改善計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建造的目的是要在2004年解決旺角的水浸問題。這個計劃是本港首個大型的地下蓄洪池,容量有10萬立方米。

建造大坑東蓄洪池計劃涉及在大坑東遊樂場狹窄的空間中進行超過10米深的深層挖掘,因此我們分兩個階段進行建造工程,以解決工作空間的限制和減少對公園使用者的滋擾。為增加工作空間,蓄洪池頂板需提早完成,並使用作通道和貯物之用。我們廣泛使用灌漿和回灌井,以便把因深層挖掘所造成的沉降控制至可接受的限度。自2004年3月底開始,每當大雨時,我們會局部使用大坑東蓄洪池已完成部份以貯存地面徑流。雖然建造工程因雨水的流入曾受影響,但我們亦樂見該蓄洪池能局部運作,使旺角地區在2004年雨季不致出現水浸。



大坑東蓄洪池計劃在2004年夏季完成,標誌政府致力解決旺角水浸問題的重要里程。



啟德雨水轉運計劃

啟德雨水轉運計劃是本港首個雨水排放隧道系統,屬專為解決旺角水浸問題的西九龍雨水排放改善工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這項工程完成後,啟德雨水轉運計劃將可把在九龍塘窩打老道與禧福道交界現有有蓋明渠上游約60%的雨水量堵截,再經一條長1.42公里內直徑為4.4米的排水隧道,轉運至新蒲崗的啟德明渠。該排水道的目標流量是在五十年一遇的暴雨時每秒40立方米。工程亦包括建造一個長40米的截流結構, 500米長的暗渠以及六個進出豎井以便建造隧道和其後的運作及保養之用。


隧道鑽挖工程於2002年9月展開,直徑5.17米的鑽挖機由禧福道豎井B首次啟動,向東頭村道豎井D2方向開始鑽挖隧道。第二次鑽挖工程在東正道豎井D2和豎井E之間進行。2004年2月在豎井B再次啟動鑽挖機向相反方向鑽挖80米後,鑽挖機成功將隧道貫通至窩打老道與禧福道交界對開豎井A,標誌隧道最後挖掘工程完工的重要里程。鑽挖機在4米與30米地面下之間深入極為不同的巖土,包括全風化花崗岩層、微風化花崗岩層,沖積土及混有孤石的全風化花崗岩層。工程小組在鑽挖工程中曾遇到的重大挑戰,計有頗淺的路面距離、與及鄰近易受影響的建築物和公用設施、在豎井D2作90度角轉動鑽挖機,以及在豎井B 再次啟動鑽挖機等。

啟德雨水轉運計劃採用了雨水排放隧道轉運的概念,使我們在旺角這個高密度的市區減少開坑式挖掘工程。這個計劃以注重安全和環保並減少對公眾造成阻礙和滋擾的方式建成。這個計劃於2004年夏季竣工,標誌政府致力解決旺角水浸問題的重要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