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二○○○年,經渠務署處理的污水達八億六千萬立方米,容量足以填滿四三萬個標準泳池。



整體策略及計劃

新工程

污水收集系統的運作和保養

污水處理設施的運作和保養

海底排放管的運作和保養

淨化海港計劃

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紫外光消毒設施


 

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內的最後沉澱池

 

整體策略及計劃

香港每日產生的住宅污水及工業污水超過230萬立方米。隨著人口增加,龐大的污水量還會繼續上升。為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污水須妥為收集和處理,然後才排放入海。

我們於一九八九年完成了「污水策略研究」,並制定了有關污水收集、處理和排放的長遠策略,以達致規定的水質指標。

該項研究建議多項改善整體地區的公共污水系統設施。香港超過七成污水是來自維多利亞港兩岸都會區。「淨化海港計劃」第一階段就是要應付維多利亞港內的水污染問題。污水經收集後,會經深層隧道輸往昂船洲中央污水處理廠,接受化學輔助一級處理,然後才排放入維多利亞海港西部水域。

除「淨化海港計劃」外,我們正進行「污水收集整體計劃」工程,並將全港分成六區,逐一處理就各集水區內的現有污水收集網絡,並擴建現有污水處理廠或加建新設施,以確保效能充足,可輸送及處理目前的污水量,和能應付日後的需要。

 

 

污水收集整體計劃地區

 

大埔污水處理廠全貌

新工程

渠務署負責執行改善污水收集系統的工程項目。「淨化海港計劃」第一階段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及排放管建造工程,於一九九四年動工,並於一九九七年六月落成啟用。隧道工程雖然極其艱巨,但全部七條污水隧道的挖掘工程已在二○○○年一月完成。我們預期第一期計劃可於二○○二年年初全部投產,屆時流進維多利亞港的污染物將大為減少。

「污水收集整體計劃」的工程在一九八九年動工,進展良好,香港島南部以及柴灣至筲箕灣的兩項工程已竣工,而東九龍的工程亦已大致完成。其餘
三項計劃內的工程正處於不同的設計或建造階段,預計約在二○○九年分期完成。

沙田、大埔及石湖墟的二級污水處理廠繼續進行改善工程,以配合區內的發展,並達致最新的水質指標。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的改善工程預計在二○○一年完成。沙田污水處理廠的第三期擴展工程已在二○○一年年初動工。大埔污水處理廠正積極進行第五期工程的策劃工作。不過,隨著人口及房屋需求增加,污水設施及服務亦要提升。環境保護署現正檢討「污水收集整體計劃」。

主要污水系統改善工程的工程簡介載於附錄D

污水計劃總開支大約是三百一
四億元,其中「淨化海港計劃」第一期佔八三億元、「污水收集整體計劃」佔一百六三億元及其他配套工程佔六八億元。截至目前為止,已完成的工程的總開支是一百六二億元。預計在未來年進行的工程,將耗資一百五三億元。在二○○○至○一年度,我們的污水收集工程共耗資八億元。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的控制中心

 

 

污水收集系統的運作和保養

本港約有九成半人口的住所現已接駁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統,超過九成八的污水得到收集和處理。這個系統包括長度超過1 320公里的污水收集網絡。由於污水所含的油脂及固體會造成污水淤塞,所以渠務署採取預防性的保養計劃,定期檢查及清理污水,確保功能正常。在二○○○年,我們檢查的污水共長849公里,並清理其中569公里,清除淤泥5 000立方米,總開支約為七千五百萬元。

為加強管理排水及污水收集設備,並改善對市民的服務,渠務署已在一九九六年完成渠務紀錄數碼化,使更能有效地處理有關渠務紀錄的查詢。我們正提高有關系統的效能,以協助規劃保養工作,並印製各種設備的統計報告,使能更有效地管理資源。

在一九九七年,我們設立「渠務投訴資訊系統」,代替人手記錄渠務投訴個案。所有接到的投訴,直接輸入資料庫,跟進工作的進展可一目了然。這個系統協助確定問題地點,供規劃及檢討預防性保養計劃之用。

過去各年接到的污水渠淤塞投訴的個案數字,載於附錄E

 

設施
香港島
九龍
新界
離島
總數
污水泵房
30
32
58
13
133
初級處理廠
11
6
6
1
24
一級處理廠
-
-
-
2
2
化學輔助一級處理廠
-
1
-
-
1
二級處理廠
3
-
20
8
31
總數
191
表6.1 污水泵房和各級污水處理廠的地理分佈

渠務署是排水事務監督,負責審查公共及私人發展項目對污水收集系統的影響,並按需要提供接駁至公共污水收集系統的意見。在二○○○年,我們共處理28 066份和污水收集有關的文件,並為新發展項目進行182項污水渠接駁工程。

 

 

 

 

 

 

 

 

 

 

 

 

 

 

 

 

 

 

赤柱污水處理廠乃東南亞首座在岩洞內興建的污水處理廠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內的污泥缸

污水處理設施的運作和保養

渠務署目前負責大約200項污水處理設施的運作,其中包括污水泵房130多個和污水處理廠約60間,分佈全港,透過各種處理方法,清除污水中的污染物,以達到牌照規定的排放標準。

主要污水處理廠位置載於附錄F

就污水處理的程度來說,初級處理或稱隔篩,基本上是清除污水內直徑6毫米或以上的粒子及比0.2毫米大的沙礫。一級處理則包括透過沉澱作用,進一步清除污染物。在昂船洲化學輔助一級處理廠,處理過程使用化學添加物加速沉澱,比普通一級處理廠更有能和更快地清除污染物。二級處理是對污水的生物處理,利用細菌把有機物變成穩定的物質。

在二○○○年,我們共處理污水八億五千八百萬立方米,其中67%接受初級處理、14%接受化學輔助一級處理、19%接受二級處理。



初級處理 67%
化學輔助一級處理 14%
二級處理 19%
圖6.1 不同污水處理級別的分佈


在污水處理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泥在棄置於堆填區前,會先去除水分,使固體成分高於30%。在二○○○年,有大約140 000公噸脫水污泥及22 000立方米污染物及沙礫被清除。

渠務署除採取多項措施,確保污水處理設施有效運作外,還派工程師擔任研究和發展工作,務求精益求精,例如探索方法解決污水處理的運作問題,以及緊貼業內最新的科技發展。

為了盡量避免污水處理設施產生故障,我們應用先進的電腦軟件,協助主要污水處理廠機電設備的日常保養工作。保持污水處理廠建築物及混凝土結構的保養是同樣重要,所以我們有一隊致力於這方面的工程師負責該項保養工作。我們視乎需要,定期檢查和維修結構,確保廠房能妥善運作。此外,去年亦進行了景觀改善工程,在五間污水處理廠植樹三萬九千棵,另外又為二間廠重新油漆和清洗八萬平方米的構築物,從而保養和美化這些廠房的外貌。


 

海底排放管的運作和保養

為有效地排放污水,全港現時共有43條海底排放管及兩條污水排放隧道。我們定期檢查和保養海底排放管,防止它們爆裂,令污水外溢,使接收水體受到污染。要監察排放管渠的效能,其中一個有效辦法是乘直昇機視察渠管的色素測試。該年度,我們曾為25所廠房的37條排放管進行色素測試,並維修18處滲漏的地方。此外,全面預防性保養計劃還包括按期進行水底檢查、水文聲納探測及清理排放管。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內的沉澱池


建於地層深處的排污隧道


淨化海港計劃

在一九八九年,污水策略研究建議實施「策略性污水排放計劃」(現改稱為「淨化海港計劃」),利用深海隧道系統,把收集自維多利亞港兩岸市區的污水輸送到一或兩個中央污水處理廠處理,然後排放入香港南部水域。

該計劃分四期實施。第一階段主要是收集並輸送九龍及香港島東北部的污水到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處理。計劃第三及第四階段的目標是把來自香港島北部和西南部的污水亦包括在內。第二階段計劃旨在為第一及第三 / 四期所有污水提供程度更高的處理,然後排放至港口以外地點,以符合環保標準。

第一階段計劃的工程包括建造昂船洲污水處理廠、一條長1.7公里直徑五米的排放管,以及長23.6公里的污水輸送系統。該化學輔助一級處理廠和排放管已經完成,並從一九九七年五月起局部使用。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採用的化學處理程序,其清除污染物效能,幾乎達二級處理廠的九成水準。隧道系統包括深層隧道七條,完成後直徑由1.2至3.54米不等,深度則介乎水平線下76米至143米之間,最少由30米厚的石層覆蓋。最短的隧道由葵青通往青衣,以鑽爆方法建造,其餘六條隧道則以硬石隧道鑽土機挖掘。

深層隧道系統在一九九五年年初動工,但承建商在一九九六年年中單方面停工,使工程嚴重受阻,最後隧道建造合約在一九九六年二月被本署收回。餘下的工程其後重新招標,並於一九九七年七月再度施工。

隧道工程的進展,亦受到挖掘期間所遇到的惡劣地質條件影響。地層脆弱,加上地底斷層、岩牆及風化岩層,造成地層不穩的問題。因此,在隧道工程進行期間,需要採取大規模的地層鞏固措施。此外,由於斷層與較淺層的地下水源連接,引致大量地下水湧入隧道各段,須要採取大規模措施加以控制,包括灌漿前或後加設混凝土襯層。

除收回合約和惡劣地質條件造成延誤外,更換及維修損壞的硬石隧道鑽土機及沙石清理系統,亦使隧道工程大受阻延。

雖然困難重重,但最後一條隧道終於在二○○○年一月貫通,標誌著第一階段隧道建造工程的一大里程碑。我們目標旨在二○○一年年底完成整項「淨化海港計劃」第一階段的工程,而預計於二○○二年年初正式全面啟用,屆時目前每天流入維多利亞港的90多萬立方米污水,便經由深層隧道輸往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接受化學處理,然後才排放。這樣便大大減少流入海港的污染物。

 

 

石湖墟污水處理廠

升起紫外光燈等候檢查

在水底操作中的紫外光燈


石湖墟污水處理廠紫外光消毒設施

為了進一步改善后海灣的水質,環保署將對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大腸桿菌量實施新的排放標準。新的要求是當污水經消毒後,以百分之九五為基礎,大腸桿菌數量不可超過1 500個/100毫升,而每月的幾何平均值則須於100個/100毫升內。為符合新的排放規定,污水處理廠需要安裝一個新的消毒系統。

現時,渠務署的小型污水處理廠於排放污水前大多採用紫外光或加氯消毒。紫外光和加氯消毒的實際功效,主要視乎紫外光穿透污水的程度及氯化合物在污水的停留時間。鑑於污水內總殘餘氯的規定日益嚴格,目前的趨勢是不用加氯方式,而改用紫外光消毒。

在香港的大型污水處理廠中,石湖墟污水處理廠首先設置紫外光消毒設施。這台設施共用了多達520支中壓及高強度紫外光燈,釋放出波長265毫微米的紫外光,改變微生物的基因排列,防止它們繁殖,從而消毒污水。此消毒系統每日能處理80 000立方米的污水,而最多可每小時處理污水10 000立方米。為了提高消毒效能,這設施會按已設定的水流流量及紫外光的穿透程度而自動調較紫外光燈開關的數目及強度。

這消毒系統設施已於二○○○年四月完成測試,而消毒效能令人滿意。在正常情況下,這設施能將污水內的大腸桿菌數量減至少於50個/100毫升(每月的幾何平均值)。這設施的成本為二千四百萬,而運作及維修費(不包括人力資源)約每立方米0.1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