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務署積極建造足夠的雨水排放系統,以改善水浸情況,並為現有系統作定期檢查、疏導及維修。如發現有任何淤塞和損毀,便會立刻進行清理及修葺。



防洪策略及規劃

防洪標準

長期改善工程

操作及保養

紓緩措施

非工程措施

二○○○年的嚴重水浸事件

深圳河治河工程第二期竣工

 


 



在東南亞,香港是常受颱風吹襲的地區,更不時下暴雨。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達2 200毫米,在太平洋沿岸城市中,屬雨量最高的地區之一。下大雨時,新界北部鄉郊的天然洪氾平原和一些低窪地帶,以及市區內的舊區,均會發生水浸事件。過去多年,洪氾平原不斷發展,不少天然土地都變成混凝土地面,令蓄水能力下降,雨水因而很快便匯聚成徑流,令水浸問題更趨嚴重。

市區內的舊區亦有水浸問題,原因是這些按多年前標準建造的排水系統,今天已不敷應用,另外,集水區上游地方不斷發展,也令徑流量增加。

一九九七年九龍旺角的水浸情況
一九九三年颱風黛蒂襲港時上水的水浸情況

 

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研究分區圖

 

 

 

 

 

 

 

 

 

 

 

 

 

 

 

 

 

 

 

 

 


 

 

 

 

 

 

 

 

渠務資產管理系統

防洪策略及規劃

隨著生活水準普遍提高,市民對防洪措施的期望亦有所提高。因此,渠務署便進行的有關研究,並制定切合本地情況的防洪策略。這些策略主要包括下列各部分:

1 防洪標準
2 長期改善措施
3 操作和保養
4 紓緩措施
5 非工程措施
大坑東遊樂場的地下蓄洪池

由於香港主要河流流域細小及近海,引水至海排放是防洪的最有效方法。雨水經收集後,迅速地由天然或人工排水網絡引入大海。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仍需要採用其它方法,如蓄洪、抽水或建造排水隧道等。這些是長期改善措施,但經常會配合較小規模的紓緩措施,以應付地區性的問題。再者,排水系統須定期保養,以確保功能正常。

一九九六年,渠務署進行了七項有關「雨水排放整體計劃」的研究,尋求全面解決水浸問題的方法。各項研究的主要目標如下:

1 檢討和確定研究區內現有雨水排放系統及有關設施的不足之處;及

2 建議短期及長期的改善措施,令系統達到現時的防洪標準,並符合日後的需要,同時評估各項措施的可行程度及對交通和環境的影響。

雨水截流隧道設計概念

所有研究已在二○○○年完成,所建議的排水改善方案分類如下:

1 加大或更換雨水渠,從而提高現有系統的效能;
2 臨時蓄洪,以減少暴雨高峰期流往下游排水系統的徑流;及
3

利用引水隧道將上游集水區的雨水改道由別處排出海,而不須流經下游市區。

我們成功使用電腦模擬技術,規劃排水系統及評估水浸風險、發展項目對排水狀況的影響及排水改善措施的成效。

 

 

深圳河已治理的一段

防洪標準

防洪策略的要旨之一,是訂定適合香港的防洪標準。水浸有如其它可造成天災的自然現象,根本難以杜絕。因此,我們必須就不同的情況所能接受的風險程度,設計所需的排水系統。以下是一些不同設施或環境下的防洪標準:

常耕地
2 - 5 年
鄉村排水系統,包括鄉村防洪計劃的內部排水系統
10 年
鄉郊集水區主排水道
50 年
市區分支排水系統
50 年
市區主要排水系統
200 年

 

橋頭圍鄉村防洪計劃

 

長期改善工程

在新界鄉郊地區,必須進行一些大規模的工程項目,才可達到所需的防洪標準。目前,這些改善基本排水網絡的長期改善工程正在進行中,預計未來年間,於新界北部,將會擴寬、挖深及裁直約18公里的河道。

地處低窪的村落,由於未能有效地把雨水排到附近的排水道,因此需要建造鄉村防洪計劃,利用基堤防止徑流流入村內,並以抽水站把村內的雨水抽往外面的排水道,以保護村落免受水浸影響。

在市區,由於缺乏空間,加上難以避開繁忙的交通及地下公用設施管道,排水改善工程常受阻礙。為減少掘路時造成的滋擾和不便,我們考慮下列方案:

1 使用無坑道挖掘技術
2 興建地底蓄洪池
3 使用隧道建造技術

在二○○○年,積極進行中的排水改善工程總值達五六億元,其中包括28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新界兩項鄉村防洪計劃及西九龍建27.5公里雨水渠及4.5公里箱型暗渠。另外,策劃及設計中的排水改善工程總值達一百億元。在二○○○/○一年,政府在防洪工程的資本開支大約是九億五千一百萬元。

這些大型防洪工程內容簡介載於附錄A,而施工地點則載於附錄B

截至二○○一年三月止,我們進行了19 公里河道建造工程,防止羅湖、錦田河及山貝河下游一帶地方受到水浸威脅。現時,有19項鄉村防洪計劃已落成啟用,保護了超過20 000多村民,無須經歷以往多年因水浸而受到的生命及財產威脅。

彌敦道掘路工程影響交通

 

用閉路電視檢查雨水渠

雨水渠內的情況



於河道清理淤泥

操作及保養

目前,渠務署管理雨水渠共2 350公里、鄉村防洪計劃19項及尼龍壩四條。我們已展開預防性的保養計劃,檢查、清理和維修排水系統,包括有關的機電設備。我們定期檢查有問題的路旁集水溝、雨水渠、人工河道、下水道及防洪配套設施,確保下大雨時可充分發揮作用。如工人無法進入,我們便改用閉路電視檢查。

我們要防微杜漸,在大問題出現前便及時維修排水設施。我們定期清理排水系統,以確保沖入的沉積物,不會妨礙系統的去水效能。政府各部門通力合作,保持街道清潔,防止垃圾阻塞路旁集水溝及集水井,這點亦屬重要。

在二○○○年,我們檢查的排水渠、人工河道、下水道等共長1 542公里,其中393公里須予清理,共清除淤泥270 000立方米,費用大約是一億三千五百萬元。過去各年清除的淤泥及涉及的開支載於附錄C表C1。

緊急控制中心
電腦化渠務投訴資訊系統

我們成立了緊急事故及暴風雨應變組織,處理緊急事件和水浸問題。如情況有需要,由高級專業人員監督的緊急控制中心便會投入運作,統籌緊急清理雨水渠及河道的工作、處理水浸投訴及報告,以及在政府內部及向市民發布消息。透過監察及管制系統和視像監察系統,密切監察主要防洪設施的運作,例如抽水站內設施及各主要渠道用以改善河水水質的尼龍壩。

我們設立了電腦化渠務投訴資訊系統,記錄署方接到的水浸及排水投訴。過去各年接到並予以處理的水浸及雨水渠淤塞投訴的數字摘要,載於附錄C的表C2及表C3。

 

紓緩措施

在二○○○年,我們按「鄉郊規劃及改善策略」,共進行了 48項地區性的排水改善工程,費用大約是四千七百萬元。這些工程主要包括改善各區的排水渠及民政事務總署管理的鄉村排水渠。

我們亦採取了應急措施,即時改善水浸黑點的情況,工作包括加建路旁集水溝、路旁水渠及清理淤塞的排水系統。

 

土地排水條例指南


施工前
施工後
土地排水條例下的工程


防洪警報系統

非工程措施

土地用途管理及立法是其中一項非工程措施,旨在防止新界各集水區的水浸風險增加。

土地用途管理涉及行政程序,以管制新界集水區的發展項目,使水浸機會不致增加。任何發展項目,如涉及更改分區計劃大綱圖或其他發展圖則註明的土地用途,須向城市規劃委員會申請批准。如有關發展對排水有顯著影響,不論計劃是由私人機構或政府部門提出,均須進行排水影響評估,並建議必須的紓緩措施,確保有關地區的水浸機會不致增加。

在新界,許多天然河道均在私人土地內。一九九四年實施的土地排水條例授權渠務署進入私人土地,進行必須的保養工程及清拆指定主要河道上的障礙物,例如僭建物。

在二○○○年,我們繼續視察全長70公里的指定主要河道,並清理其中23公里河道內的淤泥。清理工作及配套工程改善了整體情況。過去各年清理的主河道列於附錄C表C4。

我們密切監察各大河道的水位,以便掌握資料,分析水浸形勢,並知會消防處、警務處及民政事務總署等緊急部門,預備救援,疏散居民及開放臨時庇護站。

容易發生水浸的鄉村,均設有防洪警報系統,在水位達到預定警戒線時,會通知村民。水浸警告是透過響號或接駁至村代表的自動電話發出。

截至二○○○年年底,全港共設有水位監察站21個,另設於鄉村的防洪警報系統則有七個。
水位監察站及防洪警報系統的位置

防洪警報系統示意圖

 

屯門紫田村水浸情況

半山區列堤頓道黃泥水流過後一景

灣仔摩利臣山道雨水流過後一景

二○○○年的嚴重水浸事件

○○○年四月四日,與一股低壓槽相連的雨帶,使香港西北部下大雨,當日共接到水浸報告一百二八宗,其中新界一百一五宗、九龍二宗、香港島一宗。

天水圍上章圍及屯門紫田村,由於排水系統效能不足,發生水浸。水浸程度,更因排水道旁一些建築工程的影響而加深了。

另一次嚴重水浸在二○○○年八月二
四日發生,颱風碧利斯使全港下大雨,特別是香港島。當日清早當局便發出黑色暴雨警告,而接到的主要水浸報告共宗,計香港島九宗,沙田一宗。水浸地點包括跑馬地馬場、灣仔的軒尼詩道、船街和堅拿道及南區的博扶林村。在半山區,雨水沿斜路及樓梯急速流下,亦造成破壞。水浸主因是排水系統效能不足、集水井及路旁集水溝淤塞,以及建築工程造成的影響。

除了一些將於來年展開的主要防洪工程外,渠務署也進行多項措施以減低水浸的威脅。於新界地區,我們已加強對西鐵於河道附近的臨時工程的管制,並成立了一隊監察隊,評估及審批臨時工程,和定期的檢查及審核,以減少西鐵工程可能帶來的影響。至於在香港島的雨水排放系統,我們採用閉路電視監察雨水渠內的情況,以確保沒有損壞及阻塞。我們已進行多項地區性的渠務改善工程,包括清理雨水渠的淤泥及於渠口安裝鐵柵,以防止石塊或其它較大物件掉進渠中,阻礙排水。

 

經治理的深圳河流入后海灣

經治理的深圳河近馬草壟一段


經治理的深圳河近落馬洲邊境管制站一段

深圳河治河工程第二期竣工

深圳河治河工程是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和深圳市政府合資進行的工程。工程共分為三期,第一期拉直料壆及落馬洲兩段河套,已於一九九七年完成。

在二○○○年六月,深圳河治河工程第二期竣工,標誌著工程的另一個里程碑。第二期的工程涉及治理羅湖火車站至后海灣河口的河道。治理料壆至落馬洲的工程在一九九九年完成,治理落馬洲至后海灣河口的工程則於二○○○年完成。已完成的新河道長達公里,其中料壆的河道擴闊至105米,后海灣河口段更闊達210米。

深圳河已治段旁地區的防洪能力,已由過去抵禦二至五年一遇的大雨,提高至抵禦五年一遇的大雨。現在遇上五年一見的暴風雨,羅湖的水位會比從前低兩米。
深圳河改善工程是渠務署新界北防洪策略的重點。

深圳河現已可負荷來自梧桐河的額外水量。梧桐河治河工程正全速進行,並於從二○○一年起計,在未來數年便會陸續完成。

深圳河治河工程第一、二期工程,由深圳方面負責,分兩份工程合約施工。目前,我們正與治理深圳河辦公室聯手進行第三期的工程,治理羅湖上游的一段深圳河,直達與平原河的匯合處。